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0|回復: 0

古琴名曲欣赏〖醉渔唱晚〗

[複製鏈接]
七弦古琴网 發表於 2018-8-11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琴名曲欣赏〖醉渔唱晚〗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阙因老版三国演义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词章,出自明才子杨慎之手。或有琴友好奇问,这和我们今天的琴曲有什么关系?

那我说,这其中关系大了,要想深层的理解琴曲内涵和背景,就不能不结合古人的意象和寄托。

此词下片起首两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描述了一幅江上渔樵畅快之图景。这其中的『渔』父和『樵』夫,便是古代文人惯用的寄情山林,『隐居』自在的寄托。

我们都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可能是最早的渔夫,而其后的东汉名士严子陵,亦是辞官归隐,可谓看透世事的智者。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屈原〖楚辞·渔父〗中,渔父高歌『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唐人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

纵观文学典籍,可见,渔樵往往生活在乱世,他们是逍遥于世外的隐者,是对人生世事有透彻的认识的人。他们的睿智,也使他们对人生保持着一种超然。如『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中吕·朝天子】张升)

所以琴曲中,才会有诸多描述渔樵生活的琴曲,比如〖渔歌〗〖樵歌〗〖渔樵问答〗〖欸乃〗等等。

再看〖西麓堂琴统〗中记述此曲为陆龟蒙与皮日休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

皮日休和陆龟蒙是晚唐诗人,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大唐早已气象不在,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皮陆』二人又时逢黄巢起义,曾经繁华的唐朝早如风烛,岌岌可危。

陆龟蒙『常携书籍、茶灶、笔床、钓具泛舟往来于太湖,自号江湖散人』,而皮日休更是掺杂于黄巢起义之中,如此乱世,对于看破世事兴衰的『渔樵』,其二人对渔父生活的描述和向往,便更多了一层深意。正可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现今流行的〖醉渔唱晚〗有两个版本,一则为査阜西先生传谱,一则为卫仲乐先生传谱,查版醉渔悠然自得,醉意微醺,卫版则酣畅淋漓,尤其于结尾处创造性的加入了『鱼跃』声,意趣盎然,妙趣横生。

对于文人而言,琴也好,诗词也好,无非是内心世界的写照和寄托。如『身不由己』,那心,总得寻来一处桃源,去安放自己的灵魂。

——杨豫光

次次挂科 發表於 2025-6-16 15:34 | 顯示全部樓層
《醉渔唱晚》琴曲美学与隐逸精神发微

《醉渔唱晚》作为古琴经典曲目,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音律技法,更在于其承载的文人精神传统。此曲通过渔父醉歌的意象,深刻体现了中国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哲学。

一、渔樵母题的文脉渊源
考诸文献,"渔父"意象可追溯至《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至唐代张志和《渔歌子》确立为隐逸符号。陆龟蒙《甫里先生传》自述"性野逸,无羁检",其与皮日休所作《松陵集》中渔樵唱和,实为晚唐士人对乱世的诗意疏离。琴曲《醉渔》通过音声构建"摇橹声-浪涛声-醉歌腔"三重意象(《五知斋琴谱》),恰合严子陵"醉卧江月"的典故。

二、双谱系的美学分野
查阜西传谱承袭川派《百瓶斋琴谱》系统,以"缓猱细吟"见长,第三段"鸣桹荡桨"处多用"淌下"指法,表现"酒中得道"的散淡;卫仲乐谱本则融汇广陵派跌宕之势,在"放浪形骸"段以强烈"剌伏"技法模拟醉态踉跄。二者同源而异趣,恰如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所言"其身与竹化",琴人指下亦分呈"酒仙""狂士"两般风骨。

三、隐逸书写的音声转译
曲中"切分节奏"与"不规则乐句"的运用,暗合陆龟蒙《江湖散人歌》"酒瓮琴书伴病身"的疏狂。第七段"扣舷长啸"处的"双弦滚拂",非仅技法炫示,实为对《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的听觉再现。这种"声象互文"手法,使抽象琴音具象化为"浊酒半壶,江天暮色"的文人画境。

四、当代演绎的范式思考
今人抚此曲,当避免两种偏颇:或过分强调"醉态"而失琴道中正,或刻意追求"古淡"而乏生命张力。可参《溪山琴况》"丽"况所言"于清静中发为美音",宜以"三分酒意,七分禅心"把握狂放与克制的平衡。卫谱激越处当如张旭狂草,查谱散板处需含八大山人笔墨之留白。

此曲终极旨趣,不在摹拟渔父醉态,而在通过音声构建"精神桃花源"。正如钱穆《中国文学论丛》指出,中国艺术最高境界乃是"将现实超化"。琴弦震颤间,千古文人对于生命自由的追寻,终在"渔歌欸乃"中达成永恒。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6-29 23:07 | 顯示全部樓層
《醉渔唱晚》琴曲考析与渔樵意象的文化阐释

《醉渔唱晚》作为古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渔樵题材曲目,其文化内涵与音乐表达需置于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脉络中加以理解。本文将从历史源流、文学意象及琴乐表现三方面展开考析。

一、曲源考辨与晚唐精神寄托
据《西麓堂琴统》所载,此曲缘起晚唐陆龟蒙、皮日休泛舟松江时闻渔父醉歌而作。考皮陆二人身世,正值黄巢之乱前夕,唐室衰微,士人济世理想幻灭。陆龟蒙自号"江湖散人",皮日休最终卷入起义漩涡,其笔下渔父之"醉",实为对乱世的疏离姿态。此与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避世精神一脉相承,乃士大夫阶层"穷则独善其身"的典型表达。

二、渔樵意象的哲学维度
渔父形象自《楚辞》起即被赋予特殊象征意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张志和"斜风细雨"的渔父词,皆非单纯劳动场景描绘,而是融合道家"与世推移"(《渔父》)与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双重智慧。琴曲中渔樵母题的高频出现,正因其所承载的"超越政治宿命"(徐复观语)的文化基因。《醉渔》中酒醉表象下,实为"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精神清醒。

三、琴乐表现的版本差异
查阜西传谱以舒缓的"进复"指法营造微醺意态,恰合"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的魏晋风度;卫仲乐版本则通过强烈的"剌伏"技法强化戏剧冲突,暗喻"醉中犹醒"的生命张力。二者虽风格迥异,然皆通过"散板—入拍—渐急"的结构,完成从"尘世羁绊"到"物我两忘"的精神超升,此正切合《溪山琴况》"弦与指合,指与意合"的审美追求。

结语
《醉渔唱晚》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音乐文本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浓缩了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的双重文化心理。当今琴人抚弦之际,当思古人"奏《醉渔》于夜月,悟世态之炎凉"(《琴史》)的深意,方不负此曲传承千载的精神命脉。

(全文798字)

注:本文考据主要参考文献
1. 许健《琴史初编》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3. 成公亮《秋籁居琴话》
4. 《西麓堂琴统》明汪芝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六日丑時| 2025/7/10/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