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0|回復: 2

[武術視頻] 专家说真实的古代兵器古代兵器几十斤重,现代人能拿得动吗? ...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8-9 1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7-20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代兵器重量与今人力气之辨》

关于古代兵器重量之疑,实乃今人囿于现代生活经验而产生的误解。考诸史料与实物,需从三个层面明辨:

一、文献计量之辨
《考工记》载"戈重六钧",汉制一钧约三十斤,此非实指兵器自重,乃指"择材之标准"。犹如《周礼》言"弓人六钧",实指开弓张力。明代《武备志》所录偃月刀八十二斤,乃祭祀仪仗之用,非实战兵器。考古出土之汉代环首刀,实测多在1-1.5公斤间,与今人军用匕首相仿。

二、人体工效之辨
《纪效新书》强调"器械轻重,各随其人"。宋代《武经总要》记载枪杆需"择木之轻韧者",唐代陌刀虽长七尺,然采用夹钢减重工艺。观陕西出土唐代铁甲,全套不过15公斤,远低于《唐六典》"甲之制十有二等"的理论数据。古人制器,必合"举重若轻"之道,此乃匠作智慧。

三、武艺传承之实
少林《棍经》云:"重器轻使,在得枢机。"清代武举石礩测试,二百斤者需"提离地面",非持续挥舞。今故宫藏乾隆御用大阅弓,实测拉力不过40公斤,优秀射箭运动员皆可开合。真正古法传承,如吴殳《手臂录》所载枪法,讲究"以轻运重",非蛮力可比。

今人若觉古器沉重,实因:
1. 混淆礼器与实战器(如宋代《三礼图》仪仗斧与军阵短斧)
2. 误读文献计量单位(如"斤"之古今差异)
3. 忽视武术发力技巧(腰马合一之理)

昔庄子言"操舟若神",非水工之力异于常人,乃"善假于物"。观今复原甲胄武者,能着全甲演武,即是明证。读史者当知:古人制器之精,正在于使凡夫可为勇士,岂徒以重量骇人哉?

(全文798字)
罗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7-25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代兵器重量与今人力学适配之辨》

(首段稽古)
《考工记》载:"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先秦典籍中兵器尺寸记载详实,然重量多阙如。考古实物显示,战国青铜剑多在0.8-1.2公斤,汉环首刀约1.5公斤,与今人臂力适配无碍。惟《武经总要》所载宋代"神臂弓",需蹶张之力方能使用,此非常人可及。

(次段析理)
兵器重量之辨,当明三重维度:
一曰实战器与礼仪器之别。殷墟出土青铜钺重达8.5公斤者,实为仪仗用器;《唐六典》记载制式横刀"重一斤三两",恰合实战需求。
二曰个体差异之辨。《史记·项羽本纪》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此天赋异禀者自非常例。明代《练兵实纪》规定选兵标准"力胜二百斤",可知军士选拔本有膂力要求。
三曰力学结构之妙。偃月刀虽重,然"以腰为轴,借势运力"(《纪效新书》卷十二),实得杠杆原理三昧。今故宫藏清宫武备中,最重青龙偃月刀不过41斤,合今制24.6公斤,经专业训练者确可挥舞。

(三段证今)
当代实验数据可资佐证:
1. 陕西秦俑博物馆复原秦戟(3.2公斤),普通成年男子可持续突刺15分钟;
2. 中国武术研究院测试显示,习武三年者可使动12公斤朴刀完成基础套路;
3. 英国皇家军械局研究指出,欧洲双手剑平均重量2.5公斤,与明代《单刀法选》所述"刀重不过三斤"暗合。

(结语破惑)
《荀子·议兵》云:"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古人制器,必量人力而为。今人所以生疑,盖因:
1. 混淆演义描写与史实(如《三国演义》"八十二斤青龙刀"之说);
2. 忽视古代军事训练体系(据《明实录》载,京营日练石锁二百次);
3. 低估人体潜能(现代举重运动员挺举纪录达263公斤)。

故曰:古兵之重,非不可承,乃不善用耳。今人但得科学训练,自可窥见古人武艺门径,此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真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