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9|回覆: 1

[詩詞講座]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火了,數學與詩歌具有相似性

[複製鏈接]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8-8 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段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的視頻,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轉發。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對先生的敬意。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

近日,一段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的視頻,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轉發。『三尺講台,只為傳承。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對老先生的敬意。

這段視頻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了一輩子高等數學的退休教師潘鼎坤。

其實,數學與詩歌具有相似性。

1951年從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潘鼎坤便與講台結緣,一站就是60餘載,直至90歲高齡,依然在為大學生做『我愛微積分』等專題講座。在他的講述中,枯燥的數學原理變得生動鮮活:他用『以豬尋豬』的故事,讓學生理解用已知條件求解未知的奧妙,還會引用李煜的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解釋有限與無限的關係……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中途不停歇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中途不停歇

這一次,潘教授沒有講自己的專業——高等數學,而是選擇『試講中文對聯、詩詞中的對稱美』。『不能讓唐詩宋詞這樣的好東西在我們手裡絕了。』從小念私塾、熟悉詩詞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詩詞時,常會皺起眉頭,『平仄都不對』。

為了講好課,潘教授認真地準備了好幾個月,講稿寫了厚厚一沓。自嘲『班門弄斧』的他,為自己找了一個強大『後盾』——【中文大辭典】。他將【中文大辭典】中關於詩詞格律的內容進行了『翻譯』,用毛筆謄寫了絕句、律詩平起式、仄起式的寫法,在可以不嚴格遵循平仄規律的地方都畫上了紅圈。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放大鏡看講稿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放大鏡看講稿

『其實,數學與詩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來,數學是表達自然規律的詩歌。數學表達自然規律,詩歌表達人的意志情感,『兩者都很抽象,但都表達得十分深刻、準確簡潔,而且都強調對稱美』。

只要你們願意聽,我願意一直講下去。

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藍色中山裝,一隻隨身攜帶的放大鏡,還有一口略帶江浙口音的普通話……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剛走進能容納百餘人的教室,便迎來了熱烈掌聲。近兩個小時的報告,他始終站在講台上,從自己的成長曆程講起,帶着大家走近唐詩宋詞的『平平仄仄』,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身體硬朗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身體硬朗

他不用麥克風,中間不休息,沒喝一口水。四塊黑板擦了寫、寫了又擦。記不清講稿內容時,他拿起放大鏡仔細端詳;沒有人主持開場,預定時間裡,他講完了全部內容。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的講座結束,慕名前來的師生圍在了老教授身邊。他們中,有同樣兩鬢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車從另一個校區趕來的青年學子,還有已經畢業多年的老校友。『老師的課,傳達着濃濃的師者情懷和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一名青年教師說。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接受學生敬花

93歲數學教授講律詩對聯接受學生敬花

『我沒有心臟病,也沒有高血壓,每月都領退休金,不干點什麼,「一把火」燒了挺可惜的。』一次輔導講座上,潘鼎坤對學生說,『課堂是我一生最快樂、最享受,也是最留戀的地方。只要你們願意聽,我願意一直講下去。』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3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4-29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數學與詩歌的形神相通——由潘鼎坤教授詩教風雅引發的思考】

潘鼎坤教授以九秩高齡講授詩詞格律之事,實為當代教育界之清流。此現象不僅展現學者"通儒"本色,更揭示數學與詩歌在深層結構上的驚人契合。昔錢鍾書先生曾言"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今觀潘教授以數學思維解析詩律,恰為此語作生動註腳。

數學與詩歌之通約性,首在於其結構美學。律詩之平仄相間,恰似數學之正負交替;對聯之對仗工整,宛如方程之左右平衡。潘教授以毛筆謄寫詩格譜式,紅圈標註平仄變通處,此般嚴謹態度,與其演算微分方程何異?清人李漁【閒情偶寄】論詞曲格律云:"平仄者,天地之元聲",此與數學追求宇宙根本規律實為同調。潘教授謂"數學是表達自然規律的詩歌",誠哉斯言。

二者思維範式亦存暗合。數學歸納法與詩歌比興手法,皆是由特殊見普遍之思維躍遷。潘教授以李煜"一江春水向東流"釋無限概念,正得"取譬引類"之妙。宋人嚴羽【滄浪詩話】稱"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真正上乘詩作,必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之完美統一,此即數學家能深諳詩道之根本。

當代學術分科日細,致"道術為天下裂"。潘教授此舉,恰似穿越時空的"反熵"行為——在知識碎片化時代重建學問的整體性。其備課手稿引【中文大辭典】而作"今譯",非徒技術性轉譯,實為將傳統詩學納入現代認知框架的創造性轉化。這種"格律數學化"的嘗試,與李善蘭用【測圓海鏡】闡釋傳統算學異曲同工。

潘教授"不能讓唐詩宋詞絕了"的憂思,折射出科技時代的人文焦慮。當算法推薦成為文化消費主導力量時,人工格律推敲更顯珍貴。其藏藍中山裝與放大鏡的意象組合,恰構成傳統與現代的象徵性對話。這種"為往聖繼絕學"的擔當,令人想起陳寅恪"中國文化託命人"之自況。

詩數相通之啟示,不僅在於學科融通,更在於思維方式的互補。柏拉圖學園門楣刻"不懂幾何者勿入",中國古人則謂"不學詩,無以言"。潘教授以畢生實踐證明:最高深的數理與最精微的詩心,終將在智慧巔峰相遇。此般風範,非惟後學楷模,實為文明傳承之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