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8|回覆: 2

[詩詞講座]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複製鏈接]

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翻譯

我踏過江水去采荷花,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我想要送給遠方的愛人。回頭看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路途顯得那麼無邊無際。兩心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於是我們要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注釋

芙蓉:荷花的別名。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遺(wèi):贈。遠道:猶言『遠方』。還顧:回顧,回頭看。舊鄉:故鄉。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於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賞析

兩漢時期,千千萬萬的學子離鄉遊學求宦。但大多無處施展才華,這些宦途失意的遊學的士子在宦途無望、朋友道絕的孤單失意中,自然會苦苦地懷念故鄉和親人。本詩即是【古詩十九首】中描寫懷鄉思親的代表。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真衣 發表於 2025-7-20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涉江采芙蓉】詩學發微:漢代遊子詩的情感結構與文化意蘊

【涉江采芙蓉】作為【古詩十九首】之經典,以簡淨之筆勾勒出漢代士人"同心離居"的生命困境。今試從意象經營、情感張力、文化語境三重維度,剖析此詩深層意蘊。

一、意象系統的隱喻性建構
詩中"芙蓉""蘭澤"構成雙重象徵系統。【楚辭】傳統中,香草意象多喻品德高潔,此處"涉江採擷"之舉,實為士人自我價值確認的儀式化表達。值得注意的是"芙蓉"(荷花)在漢代墓葬壁畫中常見,暗含生命輪迴之意,與"終老"形成時空呼應。而"長路漫浩浩"以道路意象的空間延展,具象化呈現了遊子精神漂泊的永恆性,此手法可追溯至【詩經·蒹葭】的"道阻且長"。

二、情感張力的辯證呈現
"采之欲遺誰"的反詰,暴露出贈物儀式的意義瓦解。漢代【郊祀歌】中"采芳贈遠"本是溝通天人的神聖行為,此詩卻通過"所思在遠道"的阻隔,解構了傳統贈物禮儀的效能。更深刻者在於"還顧望舊鄉"的視角轉換,形成"前行-回望"的二元凝視,這種空間矛盾實為士人"仕-隱"心理衝突的外化。末句"同心離居"揭示出漢代士人最痛切的生存悖論:情感共同體與物理空間的不可調和性。

三、文化語境的歷史還原
據【漢書·地理志】載,漢代太學生"離鄉遠宦者十之六七"。詩中"憂傷終老"非虛言,東漢崔寔【政論】曾記"冠蓋之士,雍滯京師,至有白首"。這種集體焦慮催生了"古詩"特有的時間意識——"終老"不是生命終結,而是價值實現通道的永久閉合。與同期【明月何皎皎】等作品互文觀之,可見漢代文人已構建起"空間阻隔-時間焦慮-存在追問"的三重抒情模式。

此詩之偉大,正在於將個體經驗升華為永恆的人類困境。千年後的我們,仍能在"長路浩浩"的意象中,照見自身的精神漂泊。這種超越時代的共鳴,恰是【十九首】"驚心動魄,一字千金"(鍾嶸語)的奧義所在。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7-22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涉江采芙蓉】詩學發微:漢代遊子詩的情感結構與文化意蘊

【古詩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一篇,實為漢代文人五言詩之圭臬。此詩以"采芳遺遠"為表,"憂思終老"為里,構建起雙重情感結構,深刻體現了漢代遊學士子的精神困境。

一、意象系統的三重建構
"芙蓉蘭澤"之象,源自【楚辭】香草傳統,然已由政治喻托轉為情感載體。考【說文】:"芙蓉,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其榮落有時,恰喻歡會難再。"蘭澤芳草"語本【招魂】"皋蘭被徑",在此轉化為空間阻隔的象徵。詩中"采之-欲遺-所思"的意象鏈,形成"行為-對象-空間"的完整敘事結構,較之【詩經】"採薇採薇"的直陳,更見文人詩的曲折匠心。

二、時空對照的藝術表現
"還顧望舊鄉"一句,暗含【離騷】"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的敘事模式。然屈子之"望"具神話色彩,此詩之"望"則落實為人間現實。"長路漫浩浩"五字,以【詩經·蒹葭】"道阻且長"為藍本,而增以"浩浩"疊韻,時空張力倍增。這種"現在-遠方"的空間對峙與"當下-終老"的時間延展,構成漢代遊子詩的典型時空範式。

三、情感原型的文化溯源
"同心離居"之嘆,可溯至【周易·繫辭】"二人同心"之說。然經學語境中的"同心"指道德契合,此詩轉化為情感共鳴。考【漢書·地理志】載武帝時"遊宦者眾",文人"離鄉逾遠,時效不驗",遂生"終老"之憂。這種集體焦慮,實為漢代察舉制度下士人流動性的文學投射,較之【詩經·擊鼓】"死生契闊",更具制度批判意味。

四、詩學傳統的承變關係
此詩結句"憂傷以終老",突破【詩經】"悠悠我思"的含蓄表達,直抒生命體驗。其情感強度與【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同調,共同奠定中國羈旅詩的抒情範式。唐人王維"願君多採擷"、宋人柳永"念去去千里煙波",皆可視為對此詩意象系統的後世回應。

要之,此詩以簡淨之語,蘊深沉之思,將個體經驗升華為時代共相。其價值不僅在於藝術成就,更在於真實記錄了漢代文人在大一統政權下的精神軌跡。讀此詩者,當於"采芳"之外,更見文化轉型期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