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9|回覆: 2

[詩詞講座] 臨安春雨初霽·小樓昨夜聽風雨賞析

[複製鏈接]

臨安春雨初霽

宋代: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臨安春雨初霽·小樓昨夜聽風雨賞析

臨安春雨初霽·小樓昨夜聽風雨賞析

臨安春雨初霽·小樓昨夜聽風雨譯文

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着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髒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臨安春雨初霽·小樓昨夜聽風雨注釋

霽(jì):雨後或雪後轉晴。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客:客居。京華:京城之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匯集之地,故稱。深巷:很長的巷道。明朝(zhāo):明日早晨。矮紙:短紙、小紙。斜行:傾斜的行列。草:指草書。晴窗:明亮的窗戶。細乳: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宋元時煎茶之法。注湯後用箸攪茶乳,使湯水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這裡用作代稱。是詩人對自己的謙稱(類似於『素士』)。風塵嘆:因風塵而嘆息。暗指不必擔心京城的不良風氣會污染自己的品質。

臨安春雨初霽·小樓昨夜聽風雨賞析

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c51e742cd726e6d801ebf428e3dde904.jpg
錢洽 發表於 2025-4-3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臨安春雨初霽】詩學三昧析論

陸放翁此七律,乃淳熙十三年(1186)春赴臨安召對時所作。全詩以"世味"起興,以"到家"作結,其間貫穿着詩人對宦海浮沉的深刻體悟與精神超越。今試從章法、意象、氣格三端詳析之。

一、章法之妙:虛實相生
首聯"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以議論發端,直指世態炎涼。"紗"字既狀其薄,復寓看透之意。頷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忽轉實景描寫,以"聽雨"對"賣花",時空轉換自然。腹聯"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細節描摹中見閒適之態。尾聯"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復歸議論,形成首尾呼應之勢。全詩虛實相生,張弛有度,深得杜少陵【秋興】遺韻。

二、意象之精:春雨精神
詩中"春雨"意象尤堪玩味。夜雨晨霽之間,既暗合詩題"初霽"之意,更寄託詩人澄明心境。"深巷賣杏花"五字,化用陳與義"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句意,而更添市井生氣。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此聯"十四字繪盡江南春色",正道出意象經營之妙。至若"細乳分茶"之雅,"素衣風塵"之喻,皆見放翁熔鑄典實、自出新意之功。

三、氣格之高:剛柔並濟
此詩表面閒適,內蘊剛勁。"世味薄似紗"之嘆,實是對趨炎附勢者的蔑視;"閒作草""戲分茶"之態,恰是耿介之士的另一種抗爭。尾聯"素衣"句反用陸機"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典故,表明心志高潔不可奪。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謂"放翁詩晚年圓潤,然骨氣未嘗不挺",此詩正可見其外柔內剛的獨特氣格。

要之,此詩以春雨為媒,將宦遊況味、士人雅趣、故園之思熔於一爐,在閒淡中見沉鬱,於從容處顯風骨。其"小樓聽雨"一聯,已成千古詠春絕唱,非獨狀物工妙,更因其中蘊含着中國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讀此詩者,當於平易處見精深,方得放翁心事。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16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臨安春雨初霽】詩學價值與陸游精神世界的雙重呈現

陸游此詩作於淳熙十三年(1186)臨安赴任之際,表面寫春日閒情,實則蘊含深刻的精神困境。全詩以"世味薄似紗"起興,至"素衣風塵嘆"作結,形成完整的意象閉環,展現了南宋士大夫典型的精神軌跡。

一、時空結構的精妙經營
詩中構建雙重時空維度:縱向以"夜雨-朝晴"的自然時序展開,橫向以"小樓-深巷"的市井空間鋪陳。"聽春雨"與"賣杏花"形成聽覺與視覺的通感轉換,宋人周弼【三體唐詩】所謂"以聲響襯寂靜"之法在此得到完美體現。這種時空處理既符合七律的起承轉合,又暗合詩人由鬱結到釋然的心路歷程。

二、生活細節的審美升華
頷聯"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最具宋詩特質。考宋代茶事,蔡襄【茶錄】載"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詩中"細乳"即指茶湯沫餑,陸羽【茶經】稱為"英華"。詩人將書法創作與茶道實踐並置,表面寫閒適雅趣,實則暗含【莊子·達生】"進技於道"的哲學思考。這種日常生活的詩意化處理,正是宋詩"以俗為雅"審美趣味的典型體現。

三、精神困境的隱喻表達
尾聯"素衣風塵嘆"典出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詩人反用其意,體現儒家"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追求。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清明可到家"並非實指歸期,而是象徵精神家園的回歸。紹興二十六年(1156)陸游作【煙艇記】,已表露"鏡湖歸隱"之志,此詩可視為其仕隱矛盾的心理延續。

四、詩史價值的重新審視
此詩歷來被視為陸游閒適詩代表作,然細究之,實為"閒適其表,憂憤其里"。錢鍾書【宋詩選注】指出:"放翁善用'閒適'寫'不閒適'。"詩中"薄似紗"與"客京華"的強烈反差,揭示出南宋士人普遍存在的身份焦慮。這種含蓄深沉的表現方式,較之直抒胸臆的愛國詩,反而更見詩人藝術功力。

要之,陸游此詩在藝術上融匯唐詩句法之精嚴與宋詩理趣之深邃,在精神上體現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智慧。其價值不僅在於審美意境的營造,更在於為後世留下了觀察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典型樣本。詩中展現的仕隱矛盾與人格堅守,至今仍具有深刻的人文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