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80|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學書法有沒有捷徑?有的,捷徑都在這裡!

[複製連結]
書法 發表於 2018-8-4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結體和筆法的規律。下面先來研究行書筆法的主要特點:

改變楷法

要區別楷書和行書的筆法

要區別楷書和行書的筆法

首先,要區別楷書和行書的筆法。楷書用楷法,包括點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一系列法則和要求。如起筆、收筆需要逆入停頓藏鋒,收鋒右行稍成波曲,收鋒時也要停頓回鋒,轉折時有頓筆出鋒成方折筆呈方筆,或藏鋒成圓筆,鉤筆有駐筆回挑等等。行書則要改變這些楷書的筆法,儘量採用簡潔筆法。如起筆棄去楷法的逆入回頓筆,而是搶鋒順入;收筆時棄去停頓回鋒,而是直接放鋒

行書筆法舉例

行書筆法舉例

①行書筆法舉例:橫豎畫順鋒入筆,收筆放鋒或上下連帶

行書轉折順鋒下行

行書轉折順鋒下行

②行書轉折順鋒下行

行書的鉤無駐筆回鉤,而是直接放鋒挑出

行書的鉤無駐筆回鉤,而是直接放鋒挑出

③行書的鉤無駐筆回鉤,而是直接放鋒挑出

帶下連;行書的鉤筆則棄去楷法駐鋒回鉤,而是順鋒左轉直接放鋒(見圖7①-③)。從圖7①的 『林』、『古』字的橫畫,搶筆順入或不露鋒或稍露鋒尖,收筆時往上連豎筆入鋒;『唐』字橫畫收筆時與左撇連接;『天』字第一橫畫收筆時與第二橫畫作筆斷意連。圖7②的『明』、『開』、『高』、『展』等四字的各種轉折都是順鋒或蹲鋒下行,無楷書轉折時的頓挫筆。圖7③的『而』、『秀』二字的楷書左鉤,轉化成放筆弧曲線;『衣』字的右鉤與右捺相連成爲一筆;『也』字的拋鉤棄去,只有筆意。

簡筆連畫

學書法有沒有捷徑?有的,捷徑都在這裡!

簡筆連畫是行書的重要筆法。行書重行,爲了書寫時簡便,在不影響基本字形的原則下,可以將就近的筆畫連在一起,以減少起收筆的時間,如『波』字本應八筆,連畫以後成五筆;『勞』字原爲十二筆,連畫以後變成八筆;『楊』字本是十三筆,連筆後減成五筆;『亦』字本是六筆,連筆後減成二筆(圖 8①~④)。連筆的法則應是順勢,相同或相近的筆畫可以相連。背勢的筆畫多數情況下不能相連,

連筆減畫字例

連筆減畫字例

行書連筆減畫字例(一) ①~④連筆減畫字例

如『木』字的左右撇捺,『小』字的左右點筆(圖9)都是背勢,故不能採用連筆。把左右兩筆連在一起,即破壞了原來的字形結構,而容易誤認爲是別的字;但可以縈帶連絲。線條連筆和使轉過程中的縈帶連絲應有區別。如『乘』字的第二橫畫連帶第三橫畫(圖10),又如『妙』字之『少』左點和右點的帶絲,必須依勢,比筆畫本身要細,不可和筆畫本身一樣粗。故帶絲的過程即是提筆的過程。

行書連筆減畫字例

行書連筆減畫字例

圖9 行書連筆減畫字例(二) ①『小』字、②『木』字左右兩筆不能連筆,連筆則易被誤認,如③、④字例

行書連筆減畫字例

行書連筆減畫字例

圖10 行書連筆減畫字例(三) ①『乘』字、②『妙』字連筆帶絲,③、④連絲不能和連筆一樣粗。

筆斷意連

行書還有一個特點,各種點畫之間都存在彼此的聯繫、呼應,這種聯繫和呼應,既有它減少筆畫以利加速書寫的實際作用,又能加強行書的藝術渲染效果。這種筆意縈帶是行書中又一重要筆法。一個字兩筆之間有距離,不能連帶甚至不能連絲作一筆處理,又要在運筆過程中連帶起來順勢而行,只得用筆意縈帶的辦法使筆畫與筆畫之間取得聯繫。其具體辦法有兩種形式:一種即前面曾說過的縈帶牽絲的實連。而這種縈帶牽絲不同於線條粗的連筆,聯繫過程用提筆牽絲運動,如『是、苦、

行書筆畫縈帶牽絲

行書筆畫縈帶牽絲

圖11 行書筆畫縈帶牽絲字例

  救、於』等字(圖11),都是通過不同筆畫之間用縈帶牽絲的辦法形成一筆完成。另一種是筆斷意連。筆斷意連在行書筆法中有普遍意義,更賦有藝術品格。書法藝術中筆畫呼應是構成藝術的重要手段,如上下、左右、長短、輕重等等,都存在呼應的關係。呼應使筆畫之間形成一種有節律韻味彼此聯繫的整體效果,因而具有更豐富更含蓄的藝術內容。筆斷意連是在兩個筆畫之間前一筆畫收筆和下一筆畫的起筆,通過形態、筆勢的示意,在人們意念中形成的聯繫和呼應。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藝術手段。

如『以、水、能、諧』等字(圖12),可見不同的筆畫間的筆斷意連。如果從更廣泛意義上來理解,筆畫之間的任何呼應和聯繫,都可以理解爲筆斷意連,如圖13①『所』字兩豎畫的收筆間,也是一種意連;②『隆』字的豎畫的右挑和右上『文』字的右捺回帶,也是一種呼應;③『門』字左右兩筆雖然是背勢,但也是一種呼應,是通過起筆之勢相呼應。形成這種呼應,不是人們憑空得來的意念,而是通過筆法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形態、筆勢,在人們的意念中所造成的聯想。

行書筆斷意連字例

行書筆斷意連字例

 圖12 行書筆斷意連字例(一)①~④

行書筆斷意連

行書筆斷意連

 圖13 行書筆斷意連字例(二)①~③

在行草書中,用筆的斷和連所形成的聯繫,是行草書中的重要筆法技巧。要追求行草書的藝術效果,就必須認真地研究這種技巧,細緻觀察和研究傳統書法作品中的點畫形態和表現這種形態的用筆細微之處。筆法的連和斷,連筆似乎更能表現出線條的連綿不斷的氣勢。而筆斷意連則藝術上更爲含蓄,在行書的整個筆法處理上,更具有普遍意義,對提高行書的藝術品位更有它的價值。

連綿用筆

這裡講的連綿用筆,不僅講一個字,也指字與字之間的縈帶用筆。更接近草書的行草書,經常出現字與字之間的縈帶運筆,以造成章法上的連綿不斷的氣勢,猶如行雲流水。在這種行草書中,一種是字體繁筆,但運筆連續,如王羲之【喪亂帖】中的『酷甚』、『痛貫』(圖14)。這種通過兩字之間的連帶筆法,形成兩字間的氣勢貫通,有一種節奏韻味。『痛』字的起點和『貫』字的下兩筆形成呼應,在整體上就有虛實的變化。『酷甚』兩字因其上下『惟』、『號』(號)兩字距離相等,如無這兩字間的連筆縈帶,在章法上就顯得鬆散了;連帶以後,章法上貫通而又有變化。又一種是草體簡筆的連筆縈帶,如王羲之【頻有哀禍帖】中『奈何』、『省慰』等字。這種連筆縈帶,則更有動感,更顯示出連綿的氣勢(圖 15)。除這種兩字間連筆縈帶外,還有多字的連筆,從王羲之的行書手札中常見到這種情況。王獻之以後更強化了這種多字的連筆縈帶寫法。

如王獻之【鵝群帖】(圖16)、【十二月割至帖】(圖17)中局部出現這種多字連筆縈帶,固然是一種藝術處理手段,可以加強章法的跳躍和流動感,局部造成連綿的氣勢,但過多地使用多字連筆縈帶,即會出現簡單的重複,而簡單的重複是令人厭煩的,是藝術中的忌諱,故運用時要很恰當,須與整幅作品協調統一。這種筆法似不宜多用,即便運用時,也應注意不要重複筆畫形態,要有變化,並和整幅作品章法協調和諧。如米芾的【張季明帖】中的『氣力復何如也』(圖3),六字間均採用連筆,一氣呵成。米芾儘量使用不同角度,變換著連筆的形態。

超長筆法

超長筆法

超長筆法

在行書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超長的豎筆和撇筆,如李邕的【雲摩將軍碑】中常見到的『神仙事』 (圖18),蘇東坡【寒食帖】中的『濕葦』、『銜紙』的中間豎畫故意拉長(圖19)。又如顏真卿的【江外帖】中的『耳』字長筆法(圖20)。米芾【烝徒帖】中的『寂』、『聲』兩字中的長筆(圖21)。還有董其昌行書對聯中的『聲』字的長筆法(圖22)。可見書法家常用這種超長筆法來變化布局,以白當黑,加重虛實變化。但是這種超長筆法在整幅作品中也不宜多用,用多了就顯得重複,反而起相反的作用。所以,要使用適當而有變化,只能偶爾出現,猶如畫龍點睛。

經常可以看到一種超長的豎筆和撇筆

經常可以看到一種超長的豎筆和撇筆

當然,行書的筆法也是很豐富的,除以上所說明的幾種筆法以外,還有如中鋒、偏鋒、露鋒、藏鋒、轉筆等等,這些都屬基本筆法,不僅行書中常使用,寫其它書體也是常用的。

在寫行草書當中,特別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行筆的速度,即行筆中的快慢遲速的關係問題。因爲這個問題對於一幅作品的氣韻、節奏、品位等都有極大的關聯。行筆的快慢、遲速是辯證的關係,總是快和慢、遲和速存在轉換,既不能一味的快速,也不能一味的遲慢,無論寫一個字或寫一幅作品,總是要快慢結合、遲速轉換,才能有節奏、律動。

一般講,寫點畫時行筆速度要慢一些,寫連帶使轉時行筆會快一些;接近楷體的字會慢一些,而接近草體的字會快一些。當然,行筆的快慢遲速是相對而言的,並不是絕對的,都是相比較而存在,也是提按運動過程,按下去時自然行筆要慢、遲一些,提起來運行時要快、捷一些,這當中是很細微的,需要很好體會,寫出來才能自然。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如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爲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圖23)。其中連筆字如『之、頓首、善』等等,行筆速度較快。但從全篇看,似乎都是行楷書的繁體字,行筆速度較慢,實際上通過連筆和縈帶、轉筆等處理,不僅在章法上顯得活躍,有節奏變化,並從中體現出行筆的速度,線條的流動,結字的活潑,表現出很高的藝術趣味。從全帖看是慢筆多,而實際上行筆較快,這是一種形似慢而運筆跳躍快速的寫法。

另外,如【喪亂帖】(圖24,局部)都是行書筆法,連筆縈帶多,看來似乎行筆速度較快,但實際上除了連帶較多的字行筆速度較快外,大多數字通過起、收筆的點畫,在較快速度使轉中減低了行筆速度,這是一種似快而慢的寫法。

以上例子說明,行筆的快慢疾遲都與字體結構有關係。但更主要的是善於運用筆法,掌握好快慢遲速的運筆節奏,這對提高行書的藝術性起著重大作用,故必須認真研究。

賀券 發表於 2025-5-15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行書筆法之"捷徑"與"正途"辯證】

"捷徑"之說,實爲對書法規律之深刻把握。然所謂捷徑,非取巧之道,乃是對筆法本質之洞見。今就帖中所論行書筆法要旨,試作學理闡發。

一、楷行筆法之辨,實關氣韻根本
帖中所言"改變楷法",實爲行書筆法核心要義。楷書"逆入藏鋒"之法,源自篆隸遺意,追求"屋漏痕"般凝重質感;而行書"搶鋒順入"之技,則取法章草飛動之勢。王羲之【筆勢論】云:"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此即行書筆勢連貫之真諦。觀【蘭亭序】"之"字三變,皆見順鋒帶轉之妙,非刻意頓挫所能及。

二、簡筆連畫之度,尤見書家功力
帖中舉"波""勞"等字連筆之例,實合"刪繁就簡"之書理。然需知米芾【海岳名言】有云:"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連筆過甚則失骨,簡筆過度則傷神。如"楊"字十三筆簡爲五筆,當依【集王聖教序】爲范,存其右軍筆意而不失字構。黃庭堅謂"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正謂此也。

三、轉折方圓之變,暗合陰陽之道
行書轉折"無頓挫筆"之說,需辯證看待。顏真卿【祭侄稿】折筆如屈鐵,蘇軾【寒食帖】轉鋒若遊絲,皆因情生變。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作書最要泯沒棱痕,不使筆筆在紙素成板刻樣。"此非廢除方折,實乃化剛爲柔。觀【韭花帖】"寢"字之轉,外柔內剛,足見筆法玄機。

四、捷徑之真義,在於"得法忘形"
所謂捷徑,實爲"由法入,從法出"之過程。趙孟頫云:"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學者當先精研【智永真草千字文】,悟其楷行筆法之變;再臨【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體會簡連之度。待"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則所謂捷徑正途,自然融會貫通。

結語:書法之"捷徑",不在減省功夫,而在明理得法。張懷瓘【書斷】有言:"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學者當以本帖所析規律爲階,進而追求"無意於佳乃佳"之境。須知右軍臨池盡墨,懷素芭蕉萬株,終成絕藝,豈有真捷徑哉?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5-16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行書筆法之"捷徑"與"法度"辯證】

"捷徑"之說,實爲對書法規律之深刻把握。觀休竹客先生所示行書筆法要訣,誠爲得法之言,然其中深意,猶需從書法本體論角度闡發。

一、筆法之變:從楷法到行法的哲學轉換
行書之妙,正在"破楷立行"的辯證統一。王羲之【書論】云:"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此即行書筆法精髓。所謂"搶鋒順入",實乃取法篆籀之"折釵股"筆意;而"放鋒連帶"則暗合"屋漏痕"自然之理。米芾【海岳名言】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行書雖外顯放逸,內含仍須筆筆送到。如所示"林"字橫畫與豎筆之銜接,正是"意到筆不到"之妙境。

二、結體之要:簡繁之間的美學平衡
簡筆連畫非爲偷減,實乃"損有餘補不足"的造型智慧。張懷瓘【書斷】言"行書者,正之小訛",觀"波"字八筆化五、"楊"字十三筆成五,恰合孫過庭"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之旨。然需警覺:連筆當如"行雲流水",必依筆勢自然生成。黃庭堅【論書】警示"隨意曲折,意態自足",若強作連筆,反失行書生動之趣。

三、取法之徑:捷徑與苦功的辯證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所謂捷徑,實爲:
1. 規律認知:掌握行書"變楷法爲行意"的核心法則
2. 經典臨摹:精研【蘭亭序】筆勢往來之理
3. 書寫節奏:體會"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的韻律
然欲達此境,仍需"筆成冢,墨成池"的積累。蘇軾言"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正道出技法與學養並重之理。

結語:
行書之捷徑,乃明法度而後破法度之過程。學者當以所示筆法規律爲基,參以個人性情,最終達到【書譜】"智巧兼優,心手雙暢"之境。切記:所有真正捷徑,皆在"取法乎上"與"循序漸進"的統一之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一日辰時| 2025/5/18/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