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00|回覆: 2

[醫藥臨床] 滋下清上法治療失眠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8-3 21: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失眠又稱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其臨床證型頗多,李中梓提出:『不寐之故,大約有五:一曰氣虛,一曰陰虛,一曰痰滯,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肝腎陰虛,虛火上擾是不寐的常見證型。肝腎虧虛,陰不制陽,虛火內生,上擾心神,即『精不凝神,而龍雷震盪』變生諸症。是病肝腎之虛為本,虛火擾神為標。據病組方,遵循葉氏『滋下清上』治法,立烏菟湯一方,療效明顯。

方藥:蒸何首烏15g,菟絲子15g,桑葚子15g,桑葉10g,菊花10g,炒酸棗仁15g,遠志6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五味子10g。

功效:滋下清上,寧志安神。

主治:頑固性失眠,頭暈頭痛,心悸失眠,煩躁易怒,腰膝酸軟,舌紅,苔薄黃,脈沉弦細,屬肝腎陰虛,虛火上擾者。

用法:上10味,以水沒藥面為度,水煎服,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相混,分3次服用。

方中蒸何首烏、菟絲子、桑葚子、五味子滋補肝腎,填精益髓,四藥配伍以滋其下;桑葉、菊花平抑肝陽,寧火息風;生龍骨、生牡蠣攝納虛火,定志安神;桑、菊、龍、牡四藥相合以清其上;酸棗仁補血柔肝,養心安神;遠志交通心腎,寧神定志。

加減:若腎陰虛甚者,加熟地黃、女貞子;頭痛甚者,加川芎;眩暈甚者,加天麻、鈎藤;失眠甚者,加夜交藤;食欲不振者,加陳皮、焦三仙、雞內金。(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發表於 2025-3-25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闡微】"滋下清上法"治不寐理法探賾

"烏菟湯"組方深得葉天士"上下交病,治在中焦"之三昧,其立方之妙在於構建了"三維調燮"體系:下焦以何首烏、菟絲子為君,取"乙癸同源"之義,桑椹佐之,暗合"酸甘化陰"之旨;中焦遣酸棗仁、遠志斡旋心腎,既承錢乙"安神丸"遺意,又參朱丹溪"養血調氣"之法;上焦用桑菊配龍牡,非獨取"重鎮"之效,實寓"輕清透發"之機,與吳鞠通"治上焦如羽"之說遙相呼應。

考本方配伍之精要,尤在五味子之妙用。張錫純謂:"五味子能收斂浮越之陽",其與龍骨、牡蠣相須為用,既固下焦之根,又斂上炎之火,較之單用介石類藥物更合"標本兼顧"之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該組合可調節γ-氨基丁酸受體,為傳統"攝納浮陽"理論提供新詮。

臨證加減須把握"三辨"原則:辨陰虛程度可酌加熟地、女貞子,然需防滋膩礙胃;辨火擾輕重宜參入知母、黃柏,但忌過用苦寒;辨兼夾證候當靈活化裁,如痰熱者加竹茹,瘀血者佐丹參。尤當注意煎服法中之"分三次服",此暗合"少火生氣"之旨,避免頓服可能產生的格拒現象。

此方臨床運用貴在把握"虛火"病機要點,若見舌絳少津、脈細數躁急者最為的對。然現代醫學之抑鬱症伴失眠者,需配合疏肝解郁之品,未可執一而論。
平民百姓 發表於 2025-4-23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滋下清上法辨治不寐的理論探賾與臨證發微】

不寐一證,溯其源流,【內經】已有"陽不入陰"之論,至李中梓【醫宗必讀】系統歸納五因,尤以"陰虛火擾"證最為纏綿難愈。今觀烏菟湯一方,深得葉天士"填陰潛陽"法度,其組方之妙,正合【景岳全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誠為治療肝腎陰虛型不寐的典範方劑。

本方立法精當處,在於嚴格遵循"標本同治"原則。蒸何首烏、菟絲子、桑葚子三味,取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何首烏丸之意,以甘溫醇厚之性填補真陰;佐以五味子酸收,暗合【丹溪心法】"滋陰必佐收攝"之訓。此四味共築坎宮之基,使"龍雷之火"得歸其宅,正是"滋下"之要義。而桑菊輕清上行,配以龍牡重鎮,既承吳鞠通"治上焦如羽"之妙,又得仲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鎮攝浮陽之髓,構成"清上"之經緯。

其配伍特色尤值玩味:酸棗仁與遠志的"剛柔相濟",既取【金匱要略】酸棗仁湯養肝體之柔,又采【千金要方】定志丸開心竅之銳。更妙在桑葉、菊花這對"輕清搭檔",既避苦寒傷陰之弊,又得疏透鬱熱之功,較之單純清熱降火之品,更合"火郁發之"的治則。

臨證加減尤見功力:熟地黃、女貞子之增,實為【韓氏醫通】交泰丸思路的延伸;天麻、鈎藤之配,則化裁於【醫學衷中參西錄】鎮肝熄風湯。至若陳皮、焦三仙的運用,又暗合李東垣"脾胃一虛,九竅不通"之論,預防滋膩礙胃之弊。

此方深蘊"以靜制動"的辨證智慧:通過構建"下填-中調-上清"的三焦調控體系,使陰精得充則火自降,神志得安則寐自調。較之單純安神鎮靜之法,更符合【內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治療哲學。然須切記,凡陰虛火旺之證,當遵張景岳"陰中求陽"之誡,慎用苦寒直折,免蹈虛虛之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