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6|回復: 2

[中医理论] 张仲景试探性诊疗分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试探性诊疗是中医在临证过程中,对于尚未确诊的病证,提出有根据的假设,进行试探性治疗,并通过观察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进一步确定病证性质、程度的一种试探性诊断方法。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经络脏腑,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若非至精至明之士,鲜能明辨掌握,从容应对。即便如此,然而病理幽深,错综复杂,于脉证难辨之处亦需灵活通变。医圣张仲景,禀实事求是之精神,承客观理性之态度,于临证中屡论试探性诊疗之法,笔者有感于斯,特于此处详论发明,求方家斧正。

缘于临床实验

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历代中医非常重视临床经验的整理、保存和运用。在广大临床中医学者的思想中,获得临床经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疾病进行探索和试探。当经验被成功地运用于新的诊治活动中,过去的经验就是最可靠的科学实验成果,因此,中医临床经验就是最客观的医学实验。由此可见,获得临床经验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试探,而中医临床活动中的试探性治疗是完成试探的最常用实践方式。试探性诊疗,其思想古已有之,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便是通过试探性品尝药草而得到反馈的一种朴素方法,对早期积累药物的临床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及至〖黄帝内经〗时代,试探性诊疗已初见刍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古人认为病人有热象,用寒凉药清热泻火而热不退,应当判断为虚热证,宜用补阴药治疗;病人有寒象者,用辛温解表散寒而寒象不除,应当判断为虚寒证,宜用补阳药治疗。这便是试探法在医学中的早期运用,虽只涉及治则,无具体治法及方药,然对后世影响却颇为深远。

伤寒论〗中的运用

东汉张仲景,承袭古人思维模式,以实事求是之态度,对诸多疾病进行大胆探索,在其著作〖伤寒论〗一书中,对某些一时难以明确的病证,拟多种试探性诊疗策略,灵机活法,反复推求,明确病证,故治疗有的放矢,堪为临床典范。

试食索饼以知胃气

伤寒论〗第332条云:『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在厥热胜复过程中,厥热相等为病愈,厥多于热为病进。患者手足厥冷与下利清谷并见,病机当属阴寒内盛、中阳虚衰,按理说应当不能食或不欲食,而今反能食,即有胃气来复和除中两种可能,此时难以明确诊断,因此宜采用试探法,令患者食以索饼,以辨明其真伪。如不发热,可断明乃胃气来复,为佳兆;如暴热忽来且迅速变现厥逆,乃是除中,为恶兆。

试投理中以知病位

伤寒论〗第159条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病在表,法当汗出而愈,然医者不循先后表里之法,接二连三以下法误治,导致患者脾胃受损,寒热错杂,升降失常,在理宜以泻心汤和胃消痞,可能病重药轻,下利未好转,医者彷徨惊疑,续用下法,导致下利更重。此时经前医辗转治疗,病机复杂,究竟病位是在中焦脾胃阳虚、运化失常,还是病在下焦肾阳亏虚,大肠滑脱失禁,抑或是膀胱气化不利,水湿浸渍大肠?不得而知。此时病位难以确定,仲景使用试探法,先以理中丸温阳健脾,以复脾运,但是结果不理想,患者下利仍不止,然后使用赤石脂禹余粮丸,以涩肠固脱,若下利仍不止,最后再用五苓散类汤剂,以化气利水、利小便以实大便。

试小承气以探燥屎

伤寒论〗第209条云:『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阳明病,发潮热,大便硬,热与宿食相结,此时阳明邪热愈炽,肠中宿垢益结,治之之法,宜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攻下燥屎。如果出现六七日不大便,而潮热、腹满等症状尚不明显,则肠中究竟有无燥屎,一时难以判断。仲景于此时用试探法,以小承汤略为试探性治疗,若汤入腹中,患者转矢气,便可证明确有燥屎无疑,宜换大承气汤峻下阳明腑实,荡涤肠胃。如果服承气汤后,患者并不转矢气,说明肠中尚无燥屎,胃家未实,此时不可攻下,以免损伤脾胃。

先试建中后治柴胡

伤寒论〗第100条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若浮取脉象见涩,此为气血不足,乃本虚;沉取脉象见弦,弦主少阳病,又兼主痛证。腹中急痛而见此脉,主要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或兼有少阳之邪相乘太阴脾土所致,然此病之弦脉究竟是否是在中焦虚寒、气血不足的基础上合并有少阳肝胆气郁犯脾?则不得而知。因此,仲景于此时运用试探法,先解决本虚的问题,故用小建中汤以建中气、养气血,若愈,则说明病邪未涉及少阳;若不愈,则说明除本虚之外,邪气尚波及少阳,再施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则病可愈。

先试甘草后饮桔梗

伤寒论〗第311条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今少阴病二三日,客热中于少阴经脉,循经上犯咽喉,故咽痛。因病属初起,邪热不甚,病变较轻,因此咽部仅轻微红肿热痛,并无脉微细、但欲寐等重症。然其邪热程度一时难以把握,故仲景先考虑只用一味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为治;若不愈,则说明邪热较重,宜加重清热利咽的力量,故在甘草汤再加一两桔梗,以开宣肺气、清利咽喉。

人体生理玄妙幽微,病理错综复杂,一生为医,误判误治,实难避免。张仲景为一代宗师,其伟大不仅在于精湛高超的医学技术,更在于其实事求是、胆大心细、勤奋不倦的医学精神。即便是在当今社会,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临床上仍然存在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一时尚难明确,此时仍宜运用试探性诊疗的方法,以尽快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其核心乃在于医者逻辑清晰、谨心慎行,如此方合圣人本心。(廖华君 钟玉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黄果冶 發表於 2025-5-17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伤寒论》试探性诊疗思想发微——兼论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体系

(一)试探性诊疗的哲学基础
试探性诊疗实为"以药测证"之法,其理论根基在于《周易》"变易"思想与《内经》"揆度奇恒"之道的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正是此法要义。张仲景将这种动态认知方法升华为系统的诊疗规范,其核心在于建立"假设-验证-修正"的辨证循环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仲景之试探绝非盲目尝试,而是建立在"平脉辨证"基础上的定向探测,此即《伤寒论·自序》强调"见病知源"之深意。

(二)《伤寒论》试探法类型学分析
1. 胃气试探法(索饼法)
第332条所示"食以索饼"实为功能性诊断的典范。此条暗含三层辨证逻辑:首先通过"反能食"发现"除中"疑点,继而以索饼(素面)这一中性食物测试胃气存亡,最终观察"暴热来出而复去"的假热现象。整个过程构建起"症状反常-温和刺激-反应判定"的完整诊断链条,较之现代医学的"激发试验"早出千年。

2. 方药反证法
如214条小承气汤试探法:"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此乃典型的药物反证法,通过小剂量方药观察转气现象,既避免大承气汤峻下伤正,又能准确判断燥屎存在与否。仲景在此展现出"方证相应"思想的精妙运用——以方为探针,以证为标的。

(三)试探性诊疗的现代启示
1. 动态辨证思维
仲景试探法打破线性诊断模式,建立"诊-治-再诊"的螺旋上升认知过程。这种动态辨证观与当代循证医学的"诊断性治疗"理念高度契合,却早于西方医学近两千年。

2. 风险控制智慧
《伤寒论》中所有试探性治疗均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索饼取食物之性平和,小承气汤减量投用,桂枝汤有"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的警示。这种谨慎态度对当今过度医疗现象具有警示意义。

(四)学术商榷
有学者将试探性诊疗等同于"经验医学",此说未尽妥帖。观《伤寒论》诸条,仲景之试探皆建立在六经辨证体系之上,有严格的指征与判定标准,实为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与单纯经验积累有本质区别。

结语:
张仲景试探性诊疗思想体现了中医学"以动察变"的认知智慧,其价值不仅在于具体方法的创新,更在于构建了动态化的临床思维范式。在当代中医临床中,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智慧,对于完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疑难病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须强调,运用此法必须恪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基本原则,避免陷入"以方试病"的误区。
帅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6-2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仲景试探诊疗之精微发覆》

张君所论试探性诊疗,诚得仲景心法之要。然此道玄微,尚有未尽之义,今试为补苴阐发。

一、试探诊疗之哲学根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仲景之试探法实本于"以药测证"的辩证思维,其理论根基在于:
1. 动态平衡观:人体阴阳处于"阴平阳秘"的恒动状态
2. 象数思维:通过药物反应之"象"反推病机本质
3. 中和思想:以药物为媒介建立医患反馈系统

二、《伤寒论》试探法分类考
1. 药饵试探法(如索饼试胃气)
第209条小承气汤"若更衣者勿服"
第315条白通加猪胆汁汤"脉暴出者死"

2. 时序观察法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的传变观察
厥热胜复的"厥五日,热亦五日"周期判定

3. 脉证互勘法
第214条"脉滑而疾者"与小承气汤
第317条通脉四逆汤"脉微欲绝"之辨

三、试探诊疗的现代诠释
1. 符合控制论"黑箱理论":通过输入输出反馈认识系统
2. 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以临床反应为证据层级
3. 暗合现代诊断学"治疗性诊断"原则

四、临证运用要点
1. 必须把握"三要":
指征要明(如除中证必见厥利)
药量要轻(如小承气汤先与少量)
观察要细(如索饼后热型变化)

2. 当避"三忌":
忌孟浪投峻剂
忌胶柱鼓瑟
忌不候气机

五、古今案例对勘
1. 仲景治狐惑病"状如伤寒"先用甘草泻心汤试探
2. 叶天士《临证指南》载"初用辛凉无效,转甘寒而愈"案
3. 现代名医蒲辅周治疑似少阳证,先予小柴胡汤少量投试

结语:
试探之法,实为"以常衡变,以变测常"的辩证过程。仲景示人规矩而不泥规矩,要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八字真言。今人用之,当师古而不泥古,若吴鞠通所云:"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试探之际,尤需存"如履薄冰"之心,方得圣贤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