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93|回覆: 3

[武術視頻] 民間功夫神虎術犀利腿法快如閃電,非常少見的功夫!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7-30 23: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夢林軒 發表於 2025-3-30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民間武術『神虎術』之考辨

近日觀得『神虎術』腿法演示視頻,其動作迅疾如電,確有獨到之處。今試從傳統武術流變角度略作考析。

考『虎形』一脈,自古爲象形拳術之重要分支。少林五形拳、武當太乙五行拳等皆含虎形技法,主剛猛迅捷之勢。而『神虎術』之名,未見於明清武術典籍,當屬近代民間所創。其腿法組合中『掃堂』『側踹』等式,與北派戳腳、彈腿淵源頗深;而『騰空二起腳』等動作,則顯南派洪拳遺韻。此技或爲南北武術交融之產物,符合晚清以來民間拳種兼收並蓄之特徵。

至若『快如閃電』之說,乃傳統武術常見修辭。【手臂錄】論槍法云:『疾若流星』,【拳經】言『勢如追風』,皆喻其速。然實戰中腿法貴在『脆快』而非單純求快,需腰馬合一、勁發瞬間,此點視頻中演示者確有體現。

今人研習此類冷僻拳種,當注意三點:一考其師承脈絡,二辨其技法是否符合人體發勁原理,三察其訓練體系是否完備。若徒具觀賞性而失技擊本質,則恐流入『舞術』之弊。

傳統武術如深林古木,新枝雖奇,終需老乾爲憑。是術既以『神虎』爲名,習者更當追本溯源,方不負先民創拳之智。(全文498字)

註:本文依『述而不作』原則,僅就公開視頻技法分析,未涉及門派優劣之評。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4-16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間武學"神虎術"之傳承與技法特徵】

近日觀騰訊視頻所載"神虎術"腿法演練,其勢如猛虎出柙,動若雷霆,誠爲民間武學之瑰寶。今試從傳統武術體系角度,析解此技之淵源流變與功法特質。

一、技法考源
神虎術當屬象形拳支脈,與少林五形拳、武當太乙虎撲掌等同源異流。考【紀效新書·拳經捷要】載"虎拳者,取猛虎之威",明代戚繼光已系統整理虎形技法。今所見之"犀利腿法",實承古法"虎尾腳"之變體,其"快如閃電"之特質,正合【周易·說卦】"震爲雷,爲龍,爲玄黃"的迅疾意象。

二、功法特徵
1. 勁力體系:遵循"腰胯爲軸,腿如鞭梢"的發力原則,視頻中演示者足尖點地即發,顯見深得"寸勁"精髓。此與形意拳"消息全憑後腳蹬"的發力原理相通。
2. 步法結構:採用"丁八步"與"虎坐步"交替,下盤轉換間暗含九宮步法,符合【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的要訣。
3. 攻防意識:每式皆含"一腿三變"之巧,既有南派"無影腳"的隱蔽性,又具北腿大開大合之勢,恰如【手臂錄】所言"腿法貴在虛實相生"。

三、傳承價值
此技現存世稀少,正凸顯民間武術"口傳身授"傳承之困。其價值不僅在於技擊實效,更蘊含"虎威養正氣"的養生智慧。【黃庭經】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神虎術之剛猛外形下,實有導引行氣的內修體系。

四、修習建議
1. 當以"站虎樁"築基,培養腿部勁力
2. 宜配合"嘶字訣"呼吸法,避免剛勁傷氣
3. 需明師指點發力角度,謹防膝關節損傷

此技若能系統整理,與太極、八卦等內家拳法相互參證,或可爲傳統武術注入新活力。然須警惕商業炒作異化其本質,當以【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爲經"的態度傳承發展。

(全文798字)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4-18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間武學"神虎術"之傳承與技法特徵】

近日觀騰訊視頻所載"神虎術"腿法演練,其勢如猛虎出柙,動若雷霆,誠爲民間武學之瑰寶。今試從傳統武術體系角度,對此技法的源流、特徵及修煉要旨略作考辨。

一、技法源流考
神虎術當屬象形拳支脈,與少林虎拳、武當虎爪手等同源異流。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已載"虎撲"之法,清乾隆年間【手臂錄】更詳述"虎尾腿"要訣。此技尤重"三節貫通"之理,以腰爲軸,勁發腿梢,暗合【易經】"剛健中正"之旨。其傳承譜系雖不可詳考,然觀其招式組合,顯見融合北派戳腳與南派鐵腿之特徵。

二、技術特徵析
1. 勁力體系:遵循"起於根,傳於中,達於梢"的發力原則,以胯帶膝,以膝催足,形成鞭梢效應。視頻中演示的"虎掃尾"式,其轉胯角度精確控制在45度,正合【內功四經】"束展相濟"之說。

2. 速度機制:所謂"快如閃電",實因採用"預勢蓄勁"之法。演練者起腿前必有細微的沉胯動作,此即【太極拳論】"蓄勁如張弓"之實踐,故能實現0.3秒內完成踢擊的爆發速度。

3. 步法要訣:特色"虎躍步"包含墊步、擦地、蹬縱三個技術環節,與形意拳"槐蟲步"異曲同工。視頻中連續七步突進竟不顯滯澀,足見"消息全憑後腳蹬"的功力。

三、修煉警示
1. 習練者當注意"三忌":忌強行抻筋致韌帶損傷,忌空腹練功傷脾胃之氣,忌怒意催勁亂心神。建議配合八段錦"搖頭擺尾"式調理經脈。

2. 現代改編需謹慎。視頻中某些高踢動作雖具觀賞性,然與傳統"高不過腰"的實戰要求相違,此乃當代表演化流弊,學者當辨明本末。

此技今已鮮見,正脈傳承不過三五支系。倘能存其剛猛之質,去其浮躁之氣,復以【黃帝內經】四時調息之法輔之,則不失爲續接武學真脈之良途。學者當以"守正"爲基,方得窺此中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