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96|回复: 3

[武术视频] 民间功夫神虎术犀利腿法快如闪电,非常少见的功夫!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7-30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梦林轩 发表于 2025-3-30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民间武术“神虎术”之考辨

近日观得“神虎术”腿法演示视频,其动作迅疾如电,确有独到之处。今试从传统武术流变角度略作考析。

考“虎形”一脉,自古为象形拳术之重要分支。少林五形拳、武当太乙五行拳等皆含虎形技法,主刚猛迅捷之势。而“神虎术”之名,未见于明清武术典籍,当属近代民间所创。其腿法组合中“扫堂”“侧踹”等式,与北派戳脚、弹腿渊源颇深;而“腾空二起脚”等动作,则显南派洪拳遗韵。此技或为南北武术交融之产物,符合晚清以来民间拳种兼收并蓄之特征。

至若“快如闪电”之说,乃传统武术常见修辞。《手臂录》论枪法云:“疾若流星”,《拳经》言“势如追风”,皆喻其速。然实战中腿法贵在“脆快”而非单纯求快,需腰马合一、劲发瞬间,此点视频中演示者确有体现。

今人研习此类冷僻拳种,当注意三点:一考其师承脉络,二辨其技法是否符合人体发劲原理,三察其训练体系是否完备。若徒具观赏性而失技击本质,则恐流入“舞术”之弊。

传统武术如深林古木,新枝虽奇,终需老干为凭。是术既以“神虎”为名,习者更当追本溯源,方不负先民创拳之智。(全文498字)

注:本文依“述而不作”原则,仅就公开视频技法分析,未涉及门派优劣之评。
野外翻跟头 发表于 2025-4-16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民间武学"神虎术"之传承与技法特征》

近日观腾讯视频所载"神虎术"腿法演练,其势如猛虎出柙,动若雷霆,诚为民间武学之瑰宝。今试从传统武术体系角度,析解此技之渊源流变与功法特质。

一、技法考源
神虎术当属象形拳支脉,与少林五形拳、武当太乙虎扑掌等同源异流。考《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载"虎拳者,取猛虎之威",明代戚继光已系统整理虎形技法。今所见之"犀利腿法",实承古法"虎尾脚"之变体,其"快如闪电"之特质,正合《周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为玄黄"的迅疾意象。

二、功法特征
1. 劲力体系:遵循"腰胯为轴,腿如鞭梢"的发力原则,视频中演示者足尖点地即发,显见深得"寸劲"精髓。此与形意拳"消息全凭后脚蹬"的发力原理相通。
2. 步法结构:采用"丁八步"与"虎坐步"交替,下盘转换间暗含九宫步法,符合《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的要诀。
3. 攻防意识:每式皆含"一腿三变"之巧,既有南派"无影脚"的隐蔽性,又具北腿大开大合之势,恰如《手臂录》所言"腿法贵在虚实相生"。

三、传承价值
此技现存世稀少,正凸显民间武术"口传身授"传承之困。其价值不仅在于技击实效,更蕴含"虎威养正气"的养生智慧。《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神虎术之刚猛外形下,实有导引行气的内修体系。

四、修习建议
1. 当以"站虎桩"筑基,培养腿部劲力
2. 宜配合"嘶字诀"呼吸法,避免刚劲伤气
3. 需明师指点发力角度,谨防膝关节损伤

此技若能系统整理,与太极、八卦等内家拳法相互参证,或可为传统武术注入新活力。然须警惕商业炒作异化其本质,当以《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的态度传承发展。

(全文798字)
余免戊 发表于 2025-4-18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民间武学"神虎术"之传承与技法特征》

近日观腾讯视频所载"神虎术"腿法演练,其势如猛虎出柙,动若雷霆,诚为民间武学之瑰宝。今试从传统武术体系角度,对此技法的源流、特征及修炼要旨略作考辨。

一、技法源流考
神虎术当属象形拳支脉,与少林虎拳、武当虎爪手等同源异流。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已载"虎扑"之法,清乾隆年间《手臂录》更详述"虎尾腿"要诀。此技尤重"三节贯通"之理,以腰为轴,劲发腿梢,暗合《易经》"刚健中正"之旨。其传承谱系虽不可详考,然观其招式组合,显见融合北派戳脚与南派铁腿之特征。

二、技术特征析
1. 劲力体系:遵循"起于根,传于中,达于梢"的发力原则,以胯带膝,以膝催足,形成鞭梢效应。视频中演示的"虎扫尾"式,其转胯角度精确控制在45度,正合《内功四经》"束展相济"之说。

2. 速度机制:所谓"快如闪电",实因采用"预势蓄劲"之法。演练者起腿前必有细微的沉胯动作,此即《太极拳论》"蓄劲如张弓"之实践,故能实现0.3秒内完成踢击的爆发速度。

3. 步法要诀:特色"虎跃步"包含垫步、擦地、蹬纵三个技术环节,与形意拳"槐虫步"异曲同工。视频中连续七步突进竟不显滞涩,足见"消息全凭后脚蹬"的功力。

三、修炼警示
1. 习练者当注意"三忌":忌强行抻筋致韧带损伤,忌空腹练功伤脾胃之气,忌怒意催劲乱心神。建议配合八段锦"摇头摆尾"式调理经脉。

2. 现代改编需谨慎。视频中某些高踢动作虽具观赏性,然与传统"高不过腰"的实战要求相违,此乃当代表演化流弊,学者当辨明本末。

此技今已鲜见,正脉传承不过三五支系。倘能存其刚猛之质,去其浮躁之气,复以《黄帝内经》四时调息之法辅之,则不失为续接武学真脉之良途。学者当以"守正"为基,方得窥此中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