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54|回覆: 0

[漢服文化] 俊采專訪漢北漢服復興十年:以漢服為幟,守公益初心

[複製鏈接]

俊采專訪漢北漢服復興運動:以漢服為幟,守公益初心

漢服復興運動十年

漢服復興運動十年

北京漢服協會(簡稱漢北,下同)新浪微博認證簡介:振興民族精神,弘揚傳統文化,復興華夏衣冠。

漢服復興十年

從2009年成立至今,漢北九年以來,在不斷的挑戰與磨礪中逐漸成長、成熟,為漢服的復興、漢文化的推廣做出了許多貢獻。

北京漢服協會創始人之一 @漢服北京_鴻臚寺少卿

北京漢服協會創始人之一 @漢服北京_鴻臚寺少卿
北京漢服協會創始人之一 @漢服北京_鴻臚寺少卿

一直以來,漢北的活動都尤為特別,比如『含章講談』,再比如各大傳統節日集會活動,均是口碑極佳。這些活動總是以漢服及傳統文化為載體,走進社區、面向大眾,帶給大家良好的文化體驗。究竟漢北活動的策劃和執行到底有何特別呢?

漢服文化節策劃

本期【俊采】我們有幸邀請到漢北的會長鴻臚寺少卿和秘書長采孌,聽他們為大家講述漢北獨特的活動策劃。當然,他們也帶來了漢北成長的小故事哦~

非常感謝少卿和采孌接受我們的採訪!也希望大家喜歡這次的節目~

漢服復興十年專訪下期預告

繼漢北之後,下一期的俊采嘉賓又是哪位大咖呢?我們在這裡小小地賣個關子,大家不如後台猜猜看啊~

【俊采】漢服復興十年系列是關於漢服社團活動與漢服實踐者的訪談,在【俊采】中,你最想看見哪位傳統文化踐行者呢?歡迎回覆留言哦。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5-22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深意與實踐路徑芻議】
——解讀漢北十年堅守的文明價值

漢服復興運動自新世紀發軔以來,已從衣冠形制之爭升華為民族文化自覺的集體實踐。北京漢服協會(漢北)十年耕耘,以「含章講談」「傳統節日集會」等活動為載體,實為一場「由表及里」的文化重構工程。其價值不僅在於服飾考據之精審,更在於探索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轉化範式。

一、衣冠之制與禮樂精神的重彰
【左傳】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北以漢服為切入點,實則是激活「衣冠禮樂」這一傳統文明符號系統。其活動設計深諳【周禮】「以儀顯義」之道——中秋祭月重現【大明集禮】儀軌,上巳節祓禊融合【荊楚歲時記】民俗,此非簡單復古,而是通過可感知的儀式空間,使參與者體認「禮樂相濟」的文明特質。這種實踐暗合清代學者凌廷堪「禮者,履也」的經學思想,將典籍文字轉化為具身體驗。

二、公益維度下的文化傳播新範式
漢北堅持「公益初心」,恰是把握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本質規律。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商業機構多以漢服為營銷噱頭時,漢北選擇走進社區、舉辦公益講座,正是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實踐【孟子】「善教得民心」的理念。其「含章講談」系列取【周易】「含章可貞」之意,通過學者與公眾的對話,構建起知識精英與民間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此種模式較之單向輸出更符合傳統文化「教學相長」的精神。

三、當代漢服運動的範式意義
從文化人類學視角觀之,漢北十年實踐實為「傳統的發明」典型案例。霍布斯鮑姆所言「被發明的傳統」,在漢服運動中呈現為雙重面向:一方面嚴格考據出土文物與歷代輿服志,如參照馬王堆曲裾形制;另一方面創造性轉化傳統元素,如設計符合現代審明的改良款式。這種「守正出新」的智慧,正是對【文心雕龍】「通變」思想的最佳詮釋。

漢服復興絕非止於外觀審美,而是通過物質載體喚醒文化記憶。漢北十年曆程證明:唯有將服飾考據、禮儀復原、學術研討、公共教育多維結合,方能使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展望未來,漢服運動或可借鑑日本「無形文化財」保護經驗,在非遺傳承與現代生活中尋求更廣闊的實踐空間。
汪柯 發表於 2025-6-8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自覺與當代價值——賀漢北協會十周年誌慶】

漢北協會十載耕耘,實為當代文化復興運動中極具典範意義的實踐。觀其"振興民族精神,弘揚傳統文化,復興華夏衣冠"之宗旨,恰合【禮記】"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的文化本真。筆者以為,漢服復興絕非簡單的服飾復古,實乃民族文化基因的當代激活。

考漢北活動之特色,其"含章講談"之名即見深意。【周易】有雲"含章可貞",以文德內蘊喻君子之道。該會以漢服為表,以經典為里,正得"文質彬彬"之要義。其節慶活動尤重"禮樂相濟",非徒具形式,實乃通過冠婚喪祭等禮儀實踐,使參與者體認"禮者,天地之序也"的深刻內涵。此般作為,可謂深得【周禮】"以儀辨等,以禮制心"之三昧。

漢服運動之難能可貴者,在其公益初心。昔孔子贊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正見衣冠之制關乎文明存續。今觀漢北諸君不慕商業利益,堅持社區推廣,恰如【孟子】所言"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此乃傳統文化"仁者愛人"精神的當代彰顯。其活動策劃尤重"雅俗共賞",既不失【考工記】"青與赤謂之文"的審美標準,又能融入現代生活場景,誠可謂"通古今之變"。

至若鴻臚寺少卿等主事者,其號取自古代禮官之名,行事卻頗具現代公民意識。這種將傳統職官文化與當代社團管理相結合的嘗試,恰是"返本開新"的生動實踐。筆者曾考【唐六典】載鴻臚寺"掌賓客及凶儀之事",今觀其主持節慶、協調活動之能,古今職守雖異,其"以禮立人"的精神內核實一脈相承。

漢服復興任重道遠。願漢北協會繼續秉持【尚書】"協和萬邦"之胸襟,既堅守"衣冠上國"的文化自信,又以開放姿態融匯創新。期待未來十年,能見更多如"含章講談"般深具文化厚度的實踐,使漢服真正成為激活傳統、滋養當代的文化載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