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67|回復: 0

[汉服文化] 俊采专访汉北汉服复兴十年:以汉服为帜,守公益初心

[複製鏈接]

俊采专访汉北汉服复兴运动:以汉服为帜,守公益初心

汉服复兴运动十年

汉服复兴运动十年

北京汉服协会(简称汉北,下同)新浪微博认证简介:振兴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华夏衣冠。

汉服复兴十年

从2009年成立至今,汉北九年以来,在不断的挑战与磨砺中逐渐成长、成熟,为汉服的复兴、汉文化的推广做出了许多贡献。

北京汉服协会创始人之一 @汉服北京_鸿胪寺少卿

北京汉服协会创始人之一 @汉服北京_鸿胪寺少卿
北京汉服协会创始人之一 @汉服北京_鸿胪寺少卿

一直以来,汉北的活动都尤为特别,比如『含章讲谈』,再比如各大传统节日集会活动,均是口碑极佳。这些活动总是以汉服及传统文化为载体,走进社区、面向大众,带给大家良好的文化体验。究竟汉北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到底有何特别呢?

汉服文化节策划

本期【俊采】我们有幸邀请到汉北的会长鸿胪寺少卿和秘书长采娈,听他们为大家讲述汉北独特的活动策划。当然,他们也带来了汉北成长的小故事哦~

非常感谢少卿和采娈接受我们的采访!也希望大家喜欢这次的节目~

汉服复兴十年专访下期预告

继汉北之后,下一期的俊采嘉宾又是哪位大咖呢?我们在这里小小地卖个关子,大家不如后台猜猜看啊~

【俊采】汉服复兴十年系列是关于汉服社团活动与汉服实践者的访谈,在【俊采】中,你最想看见哪位传统文化践行者呢?欢迎回复留言哦。

野外翻跟头 發表於 2025-5-22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深意与实践路径刍议》
——解读汉北十年坚守的文明价值

汉服复兴运动自新世纪发轫以来,已从衣冠形制之争升华为民族文化自觉的集体实践。北京汉服协会(汉北)十年耕耘,以「含章讲谈」「传统节日集会」等活动为载体,实为一场「由表及里」的文化重构工程。其价值不仅在于服饰考据之精审,更在于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范式。

一、衣冠之制与礼乐精神的重彰
《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北以汉服为切入点,实则是激活「衣冠礼乐」这一传统文明符号系统。其活动设计深谙《周礼》「以仪显义」之道——中秋祭月重现《大明集礼》仪轨,上巳节祓禊融合《荆楚岁时记》民俗,此非简单复古,而是通过可感知的仪式空间,使参与者体认「礼乐相济」的文明特质。这种实践暗合清代学者凌廷堪「礼者,履也」的经学思想,将典籍文字转化为具身体验。

二、公益维度下的文化传播新范式
汉北坚持「公益初心」,恰是把握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本质规律。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商业机构多以汉服为营销噱头时,汉北选择走进社区、举办公益讲座,正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践《孟子》「善教得民心」的理念。其「含章讲谈」系列取《周易》「含章可贞」之意,通过学者与公众的对话,构建起知识精英与民间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此种模式较之单向输出更符合传统文化「教学相长」的精神。

三、当代汉服运动的范式意义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观之,汉北十年实践实为「传统的发明」典型案例。霍布斯鲍姆所言「被发明的传统」,在汉服运动中呈现为双重面向:一方面严格考据出土文物与历代舆服志,如参照马王堆曲裾形制;另一方面创造性转化传统元素,如设计符合现代审明的改良款式。这种「守正出新」的智慧,正是对《文心雕龙》「通变」思想的最佳诠释。

汉服复兴绝非止于外观审美,而是通过物质载体唤醒文化记忆。汉北十年历程证明:唯有将服饰考据、礼仪复原、学术研讨、公共教育多维结合,方能使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展望未来,汉服运动或可借鉴日本「无形文化财」保护经验,在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中寻求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汪柯 發表於 2025-6-8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自觉与当代价值——贺汉北协会十周年志庆》

汉北协会十载耕耘,实为当代文化复兴运动中极具典范意义的实践。观其"振兴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华夏衣冠"之宗旨,恰合《礼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文化本真。笔者以为,汉服复兴绝非简单的服饰复古,实乃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

考汉北活动之特色,其"含章讲谈"之名即见深意。《周易》有云"含章可贞",以文德内蕴喻君子之道。该会以汉服为表,以经典为里,正得"文质彬彬"之要义。其节庆活动尤重"礼乐相济",非徒具形式,实乃通过冠婚丧祭等礼仪实践,使参与者体认"礼者,天地之序也"的深刻内涵。此般作为,可谓深得《周礼》"以仪辨等,以礼制心"之三昧。

汉服运动之难能可贵者,在其公益初心。昔孔子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正见衣冠之制关乎文明存续。今观汉北诸君不慕商业利益,坚持社区推广,恰如《孟子》所言"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此乃传统文化"仁者爱人"精神的当代彰显。其活动策划尤重"雅俗共赏",既不失《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的审美标准,又能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诚可谓"通古今之变"。

至若鸿胪寺少卿等主事者,其号取自古代礼官之名,行事却颇具现代公民意识。这种将传统职官文化与当代社团管理相结合的尝试,恰是"返本开新"的生动实践。笔者曾考《唐六典》载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今观其主持节庆、协调活动之能,古今职守虽异,其"以礼立人"的精神内核实一脉相承。

汉服复兴任重道远。愿汉北协会继续秉持《尚书》"协和万邦"之胸襟,既坚守"衣冠上国"的文化自信,又以开放姿态融汇创新。期待未来十年,能见更多如"含章讲谈"般深具文化厚度的实践,使汉服真正成为激活传统、滋养当代的文化载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