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8|回覆: 1

[訓詁學] 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 說文解字

[複製連結]


599e80dd2dde6e138d146e19caf7fd7e.jpg
e405782eb60f4774a5d6ac16ad25ea4f.jpg

夏日三伏天,我們在一片蟬鳴中進入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流火季。每個蟬鳴的午後,都不由得讓人想起小時候的暑假生活。如今,不再是學生的我們,暑假早已離開好多年。不過,你是否又想過,為什麼古人要把一年中最熱的節氣稱為『暑』呢?

暑,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裏說:『暑,熱也,從日者聲。』小篆中暑字以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者來示意。日表示太陽當頭,炙烤大地;者是煮的初文,以燒煮表示熱。想想看,下面用火煮,頭上還有太陽曬着,這不就是暑天嗎?而且,暑與煮在者的『勾結』下,也產生了非同一般的文字學關係。東漢劉熙【釋名·釋天】對這兩個字理論上的闡釋是:『暑,煮也;熱如煮物也。』我們現在戲稱暑天是桑拿天,還真挺符合劉熙的闡釋——渾身冒汗,猶如水煮。

6271897591d70ab9179a2a1fbb1e16a2.png

在二十四節氣中,暑佔了重要的位置,以暑字命名的節氣就有三個:小暑、大暑,處暑。小暑、大暑分別是夏天的第五、第六個節氣,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表示暑氣消退、秋日將臨。這些高溫節氣為什麼用『暑』而非『熱』字來定名呢?因為,暑天並不僅僅是熱,夏季在南方住過的人可能會有體會,南方的夏天不僅氣溫高,而且濕度大,白天晚上感覺都又熱又悶,走到外面就像待在蒸籠裏,比北方同樣溫度下的城市更讓人難以忍受。暑字的原始含義裏便有這感覺,而熱字沒有,【釋名·釋天】對熱的解釋是:『熱,爇也;如火所燒爇也。』熱字底下那四點是火字的變形,火在下方烤,上面的物體溫度升高、水分蒸發,這種熱是燥熱,與暑的濕熱是不同的。因此,以暑字來指代這段高溫的日子,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

b45234fd25dbadcd22da6f43c2691f4c.png

小暑大暑暑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古時候,人們將夏天稱為『苦夏』,講的就是暑日驕陽似火、赤日炎炎,使世人苦不堪言,不少文人墨客揮筆感嘆酷暑之煩。東漢繁欽曾作【暑賦】,專題談夏暑之酷烈,【水滸傳】『智取生辰綱』一節中,白勝唱的一首民歌更是唱出了暑熱的滋味:『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這麼熱的天氣,又沒有空調和冰箱,為了避暑,古人們充分發揮了想像力。首先,自然是建造清涼的住所。如先秦有用於夏日餐飲活動的『窟室』,漢代皇宮建有『清涼殿』,裏面有石床,有冷飲,有侍女扇扇,唐代則有了傍水而建的『涼屋』,水車轉動,緩送涼風,或直接用水車把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形成『水簾』,屋內自然涼爽。不過,這樣的建築普通百姓很難享受到,普通人家的避暑之法,則是在屋檐前掛帘子,院中搭涼棚,屋子裏放竹床、竹凳,床頭上放石枕或玉枕等。此外,早在三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冬冰夏用了——冬天把在河面鑿取的大塊冰塊藏在地窖裏,再用土厚掩貯藏,夏天就可以取出來降溫、製作冷飲。不過,冰塊也不是尋常人家常用之物,老百姓便想出了『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的辦法,即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中浸泡後再吃。於是就有了『浮瓜沉李』這個成語,用來代指暑天的消夏生活。

2437d75a89bd3d9fca604683f4ea5cc7.png

在眾多避暑法中,最有情調者當然是躲入自然山水間了。古人云:『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山林裏,池水邊,背着太陽,有水有風,才能用來避暑。因此,『當暑憶歸林,陶家借柳陰』,古人雖沒有暑假,但也會自己給自己偷放個假去鄉下避暑。比如,詩仙李白每到夏天,總喜歡在湖上流連,他說,『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又說,『若耶溪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夏天的水是屬於荷花的,泛舟其中,風飄香舉,水汽撲面,那是暑熱一天、忙碌停當的閒適味道,也是離岸片刻、蕩漾心湖的自由味道。白居易也深深懂得這種美,他在花叢掩映處打量着,『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他在水波漣漪外傾聽着,『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悠悠蕩蕩,明明暗暗,暑氣氤氳,搖落成一船的夏日香氣。

64d953cf9e0f27abfa30910cdec61270.jpg

當然,古人消暑納涼,除了求諸外物,更求之於自己的內心。正所謂心靜自然涼,蘇軾提倡的避暑大招是,『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他常常在人人都熱得睡不着的暑夜,踏着月色閒步。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他寫,『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是啊,若有一個人,能與你即使在桑拿天、三伏夜裏也願意緊握着手,即使在後半夜、三更天裏也有話說到天亮,自然就不畏寒暑流年。但是,就算無人相陪,獨自風露立中宵,又有何不可享受?謝逸講,『人散後,一鈎淡月天如水』。一人、一月、一夏空,歲月微醺,星月蟲語,他在北宋年間經歷過的那個暑夜,在今天,仿佛依然還能在我們心中勾勒出寧靜的筆畫。

心中有定,便自然無懼人生的暑熱炎寒。(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清風 發表於 2025-4-12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暑":論漢字中的自然哲學與生活智慧】

"暑"字之構形,實為古人觀察自然與生活經驗的精妙結晶。【說文】"從日者聲"之說,揭示了漢字"形聲相益"的造字智慧。細考"者"字本源,【說文通訓定聲】指出其本義為"煮"之省文,甲骨文象炊器架於火上之形。日在上、火在下,構成"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的封閉熱力系統,恰合【周易】"暑往則寒來"的陰陽交感思想。這種構字思維,正是華夏先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認知方式的生動體現。

暑、熱二字之辨,尤見古人氣象觀察之精微。【釋名】以"煮"釋"暑",以"爇"釋"熱",實開後世濕熱、燥熱辨證之先河。王筠【說文釋例】特別強調:"暑字從日,熱字從火,一取天象,一取人事。"這種區分暗合現代氣象學中"體感溫度"概念——濕度每增加10%,體感溫度即上升1-2℃。古人雖無精確儀器,卻通過文字構建出完整的熱力學認知體系。

考諸文獻,【周禮·天官】已有"夏頒冰"制度,【詩經·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更見儲冰避暑之智。唐代"含涼殿"利用水循環降溫,【酉陽雜俎】載其"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實為古代空氣調節工程之奇蹟。這些物質創造與"暑"字的語義演化形成互文——從單純溫度描述,漸擴展為包含濕度、體感、應對策略的複合文化概念。

文人筆下的暑熱書寫,更構成獨特的審美範式。白居易【消暑詩】"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展現"心靜自然涼"的哲學;柳宗元【夏晝偶作】"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則以聲襯寂創造心理涼意。這種將生理感受升華為精神境界的智慧,正是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理念的微觀呈現。

當代空調房中回望"暑"字,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氣候現象,更在於保存了先民應對自然的生存智慧。從甲骨文的炊火意象到現代"桑拿天"的民間修辭,這個穿越三千年的漢字,始終在提醒我們:在科技改變生存方式的今天,或許更需要這種對自然保持敬畏與理解的古老智慧。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5-26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文解字】暑字考釋與節氣文化疏證

暑字之構形,實為古人觀察自然之精微體現。許慎【說文解字】云:"暑,熱也。從日者聲。"此說雖簡,卻蘊含深意。考小篆"暑"字,上"日"下"者",非僅形聲相益,實為意象疊加。"日"象天體運行之極陽,"者"乃"煮"之初文,二者相合,恰似【周易】"離為火"之象,生動詮釋了"赫赫炎炎,雲我無所"的暑氣特徵。

細察"暑"與"煮"之關係,劉熙【釋名】所云"熱如煮物"實具物理之真。今人所謂"桑拿天",正暗合古人造字本義。按【黃帝內經素問】"夏三月,此謂蕃秀"之說,暑氣實為天地陽氣蒸騰之態,其濕熱特性與單純燥熱(熱字從火)判然有別。此即【周禮·天官】"夏暑雨"鄭玄注所謂"暑以濕熱為體"的精微處。

至若節氣命名之妙,更見古人智慧。小暑、大暑、處暑三節氣,皆以"暑"立名,實因"暑"字能兼賅溫度與濕度雙重特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釋大暑:"六月中,暑熱分也。"此"分"字正道出暑氣盛極而漸消之機。處暑之"處",【說文】訓"止也",恰如【逸周書】"處暑之日,鷹乃祭鳥"所示,標誌着暑氣至此而止的物候特徵。

考諸典籍,古人對暑的認知頗具系統。【呂氏春秋】將暑歸為"六氣"之一,【淮南子】更詳述"暑氣多夭"的養生要義。杜甫"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與白居易"頭痛汗盈巾,連宵復達晨"等詩句,皆生動呈現暑氣之威。然【夏小正】"暑至而漚"的記載,又揭示古人善用暑熱漚麻的生產智慧。

今人論暑,當知此字承載的不僅是溫度概念,更是華夏先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把握。從甲骨文"暑"字日光下跪人形(𠃨),到小篆定型為"日""者"組合,字形演變中凝結着民族生存經驗的結晶。明乎此,則知"上蒸下煮"非徒戲言,實為對天地運行法則的形象詮釋。
天魔 發表於 2025-5-29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暑考】

暑之為字,誠如【說文】所言"從日者聲",然其構形之妙,尤在"者"部深意。"者"本為"煮"之初文,甲骨文作炊器之形,金文漸訛為"者"。許慎以"者"為聲符,實未盡其義。考【周禮·天官】"夏頒冰"鄭註:"暑氣盛,故以冰御之",正得暑字本義——日炙與地蒸相合之狀。

暑、熱之別,非徒溫度之差。【釋名】以"煮"釋"暑",以"爇"釋"熱",實寓陰陽之道。暑者,陽在外而陰在內,如【黃帝內經】言"夏氣在經絡",濕熱交蒸;熱者,陽亢陰虛,如【淮南子】"積陽之熱氣生火"。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特以"暑"名三候,蓋因季夏之熱多挾濕濁,恰似鼎鑊烹煮。

古人度暑智慧,尤見諸時令制度。【呂氏春秋】載"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此即後世"避暑"之濫觴。漢代宮中"清涼殿"以畫石為床,【三輔黃圖】稱"含涼殿",皆應對暑濕之策。而"處暑"之"處",非僅消退之意,【玉篇】解作"止也",暗合【易經】"艮"卦止息之理,謂暑氣至此而駐。

至若文人詠暑,西漢王褒【九懷】"襲英衣兮緹糹習,披華裳兮芳芬",以服飾寫暑熱之難耐;晉人程曉【嘲熱客】"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則狀市井避暑之態。然【齊民要術】載"六月汲井水浸瓜",又見庶民消暑之智。暑之為字,實熔鑄先民對自然之觀察、生命之感懷,非徒氣象記錄而已。

今人言"桑拿天",恰暗合【釋名】古義。然觀商周青銅器"者"字銘文,其象炊氣上騰之態,更見"暑"字構形之精妙——上日下者,非但會意,實乃天人相應之圖示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