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90|回復: 1

[成语典故] 画蛇添足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29 16: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解释: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胡姚 發表於 2025-4-1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画蛇添足"的哲学意蕴与文化警示》

"画蛇添足"典出《战国策·齐策二》,其表层叙事虽简,深层却蕴含三重哲学智慧:其一揭示"过犹不及"的中道思想,蛇本无足乃自然之理,强为之足即违天道;其二彰显"知止不殆"的处世智慧,先成者本可安然饮酒,妄增蛇足反失其酒;其三暗含"名实之辨"的逻辑思辨,添足之蛇已非真蛇,恰如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辩。

此典故在文化史上形成多层隐喻结构:就艺术创作而言,喻示"增一分则太长"的适度原则;就道德修养而论,警示"巧诈不如拙诚"的本真价值;就认知方法来说,阐明"实事求是"的辩证精神。苏轼评点此典时所谓"当止不止,终失其本",正切中要害。

今人鉴古,当明三义:行事须契于物性,改作须合乎常理,创新须基于本真。老子云"知足不辱",庄子言"凫胫虽短,续之则忧",皆与此典精神相通,共构中华文化对"适度"命题的深刻思考。
聪辩先生 發表於 2025-4-22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画蛇添足"的哲学意蕴与文化警示》

"画蛇添足"典出《战国策·齐策二》,此寓言历经两千余年仍具鲜活生命力,其深层意涵远超字面所示。本文将从道家哲学、儒家伦理及处世智慧三重维度,解析这则寓言的深刻启示。

一、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投射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蛇本无足乃自然之道,强为之足实违天道。庄子谓"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恰与此典形成互文。画足者之谬,在于以人为造作干预自然本真,此即老子所戒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宋代林希逸《庄子口义》解此:"物各具自然之天,不可强同",正是对画蛇添足最精当的哲学批判。

二、儒家"中庸"之道的反面镜鉴
《礼记·中庸》言:"过犹不及"。画蛇成而再添足,恰是"过"的具体表现。朱熹释中庸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楚人"见蛇之成而喜,复见其不足而画之"(明·王夫之《读通鉴论》),正是偏离中道的典型。这种过度修饰,与孔子"文质彬彬"的审美理想背道而驰,终致"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结局。

三、处世智慧的三重警示
1. 认知层面:当守"知止"之智。《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先画成者不知止于当止,反生枝节。苏轼《宝绘堂记》所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正是此理。
2. 行为层面:当戒"多事"之弊。清人申涵光《荆园小语》云:"凡事做到七八分处,便是妙境",添足之举恰是求全之毁。
3. 竞争层面:当记"慎终如始"之训。《尚书》"慎厥终,惟其始"的告诫,在此表现为完成即圆满,妄增反致败。

此典故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从学术研究强作解人,到商业决策过度干预;从艺术创作堆砌技巧,到人际交往过分热情,"画蛇添足"现象比比皆是。王阳明《传习录》有云:"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守其本真方为至道。寓言结尾"终亡其酒"的结局,正是对背离本真者的永恒警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