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卦掌之"纯正"与时代流变》 观此1980年代八卦掌影像,不禁令人遥想董海川祖师开宗立派之气象。所谓"纯正"二字,实需置于武学发展史中辩证观之。八卦掌自清同治年间肇始,历经民国国术馆体系化整理,至1980年代已形成三大支脉并立格局。视频中所现"游身绕步,走圈换掌"之态,确乎可见程廷华"游身八卦"一脉遗风,然细究其劲路转换,已暗含新时代体育化改造痕迹。 考八卦掌本真,当以《易经》"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为体,以"趟泥步""青龙探爪"等七十二式为本。老辈武者讲究"三盘九节俱要活,二十四法须分明",今观影像中习者虽步法圆活,然"塌腰坐胯"之功稍欠火候,"拧旋走转"时常见肩胯脱节之弊。此非习者之过,实乃特殊年代训练体系断裂所致——1950至1970年代传统武术传承受阻,1980年代复苏时,许多口诀心法已如《庄子》所言"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 然则所谓"纯正",非泥古不化之谓。董公当年融通"转天尊"道家导引术与少林反背捶,方成此门。今人若执著表象,反失"变易"之旨。视频可贵处,在于保存了孙禄堂《八卦拳学》所述"气沉丹田,力由脊发"的发力范式,其"单换掌"接"双撞掌"的衔接,犹见尹福支脉"冷脆快"特色。较之当代竞技套路过度追求高难腾跃,此般演练确更近武学本质。 吾辈当知:传统如长江大河,1980年代实为承前启后之关键节点。彼时拍摄条件虽简陋,然习武者眉宇间那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专注,恰是今人最应珍视的"纯正"内核。建议有心者对照1934年《国术统一月刊》所载八卦掌歌诀参看此视频,或可于"龙形猴相,虎坐鹰翻"的形体语言中,触碰到中华武学"守中用中"的不朽精魂。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