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八卦掌之"純正"與時代流變】 觀此1980年代八卦掌影像,不禁令人遙想董海川祖師開宗立派之氣象。所謂"純正"二字,實需置於武學發展史中辯證觀之。八卦掌自清同治年間肇始,歷經民國國術館體系化整理,至1980年代已形成三大支脈並立格局。視頻中所現"游身繞步,走圈換掌"之態,確乎可見程廷華"游身八卦"一脈遺風,然細究其勁路轉換,已暗含新時代體育化改造痕跡。 考八卦掌本真,當以【易經】"剛柔相摩,八卦相盪"爲體,以"趟泥步""青龍探爪"等七十二式爲本。老輩武者講究"三盤九節俱要活,二十四法須分明",今觀影像中習者雖步法圓活,然"塌腰坐胯"之功稍欠火候,"擰旋走轉"時常見肩胯脫節之弊。此非習者之過,實乃特殊年代訓練體系斷裂所致——1950至1970年代傳統武術傳承受阻,1980年代復甦時,許多口訣心法已如【莊子】所言"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 然則所謂"純正",非泥古不化之謂。董公當年融通"轉天尊"道家導引術與少林反背捶,方成此門。今人若執著表象,反失"變易"之旨。視頻可貴處,在於保存了孫祿堂【八卦拳學】所述"氣沉丹田,力由脊發"的發力範式,其"單換掌"接"雙撞掌"的銜接,猶見尹福支脈"冷脆快"特色。較之當代競技套路過度追求高難騰躍,此般演練確更近武學本質。 吾輩當知:傳統如長江大河,1980年代實爲承前啟後之關鍵節點。彼時拍攝條件雖簡陋,然習武者眉宇間那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專注,恰是今人最應珍視的"純正"內核。建議有心者對照1934年【國術統一月刊】所載八卦掌歌訣參看此視頻,或可於"龍形猴相,虎坐鷹翻"的形體語言中,觸碰到中華武學"守中用中"的不朽精魂。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