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5|回復: 0

[训诂学] 夫·做个大丈夫 · 每日一字

[複製鏈接]


f92525e7e10c834b0dd2879d9a01f78f.jpg

  著名的摇滚歌手鲍勃·迪伦在他的歌〖Blowing in the wind〗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子汉。其实,不只有鲍勃·迪伦这样问过,在中国古人的心里,这一样是个难题:一个男孩怎样才算长成一个男人。好在,他们找到了一个标准,并用一个字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个字就是『夫』。

0168d6e4e1408331bcaa25f2139a310b.png

  在甲骨文中,夫字字形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在这个人的头部位置有一小横,这一小横就是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后,头上所戴的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夫,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夫字的本义就是成年男子。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身长八尺,已经成年,这时要行冠礼,将头发竖起来,用一根发簪固定,这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礼。此即〖春秋谷梁传〗所谓『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古语云,『束发而就大学』,不论男女,中国人的成年礼都是从头开始的,这不单单是形象上的一次改变,也承载着中国人对于成年人能够『顶天』立地的美好愿望。古人相信,一个男子在冠礼之后,就会自觉地去追寻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就成为一个大丈夫了。

f201d9b69c94f723bb6e29ca65b59807.jpg

  在古代诗文中,由夫字所组成的词是很多的,如『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个『孟夫子』即对孟浩然的尊称。而〖论语〗中所说的『夫子』,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如:『子见夫子乎?』意思是您见过我的老师吗?此外,夫字还可以当指示代词『这、那』用。这是个假借字,与夫字的本义毫无关系,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大意是:这两个人,是鲁国所依靠的大臣。夫字有时还可以当句首语气词用,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就是说:说起打仗来,那是要靠勇气的。这个夫字放在句首,表示提起议论。有时又可以放在句末,表示感叹,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意思是:一去不复返的事就像这样(流水)啊!

6bba1ca9918313aa71202a3cf77da317.jpg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慕两种理想人格,一是孔子所津津乐道的『君子』人格,二是孟子心仪神往的『大丈夫』人格。这两种人格相互映衬,又相互补充,像两道交织的光环,又像两座高耸的雪岭,吸引着后人为之趋赴。相对而言,『君子』侧重指日常人伦中的文质彬彬、谦和有道,『大丈夫』则侧重指特殊状态下的人格超拔和德性彰显。如果说,君子如早春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大丈夫就如炎炎烈日,辉光无限,撼人心魄。

cae6de43e0800814d7cd0fc10cf84dd0.png

  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对大丈夫如是下定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认为大丈夫一定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操守、有原则。只要有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充盈在身,就能称之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无论是为民请命,还是为国捐躯;无论是解民于倒悬,还是救民于水火;无论是投笔从戎,还是慷慨就义,都必将在所不辞。从古至今,荆轲刺秦,易水悲歌;苏武牧羊,不失汉心;诸葛谨慎,鞠躬尽瘁;岳飞精忠,一首〖满江红〗气壮山河;包拯清明,传颂至今;林则徐销烟,四海扬眉……他们都是有气节的『大丈夫』,是几千年挺立的『中国的脊梁』。正是有了这种大丈夫精神,中华民族才几千年生生不息,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有了这种大丈夫精神,中华民族在近一百多年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依然能从血与火中走出一条抗争之路、自强之路。

d788b681ca2d9d64f4f8cffdca68e26c.jpg

  当然,能被成为大丈夫的,绝不仅仅是男子。且看历史上『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被评价为『智略之优,无愧前史』的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才女李清照,自谓『心却比男儿烈』的鉴湖女侠秋瑾,都是既具女性之美又有大丈夫气概的典范。所以,能否成为大丈夫,与性别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与一个人内在品质有关系。而从古至今,无论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坚守住这样的正气节操,就会生发无穷的力量,为他人所敬而不敢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董车 發表於 2025-6-28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夫":论华夏丈夫精神的本体与流变》

"夫"字之形义,实为华夏文明对男性成德过程的具象编码。甲骨文"夫"作人形顶冠之象,此一横笔非仅冠冕之饰,实乃"天人之际"的符号表征。《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许慎谓"人长八尺为丈夫",二者共同构建了华夏丈夫观的二维标准:生理之成熟与礼义之自觉。

考"夫"字源流,其演变轨迹暗合儒家修身次第。殷商甲骨突出冠冕标识,西周金文强化身形挺拔,至小篆定型为"大"加"一"的会意结构,恰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呼应。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丈夫谓成人之称",此"成"字当从《孟子》"充实之谓美"解,谓德性之完满。故"夫"字本质乃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通过仪式"符号。

"夫子"称谓的语义流变尤具深意。春秋时期"夫子"专指卿大夫(《左传·昭公七年》),至战国渐转为师者尊称(《论语·先进》),此语义迁移实反映周代贵族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转型。李白"孟夫子"之谓,正是士人精神独立性的文学投射。而"夫"作发语词之用(如《庄子·养生主》"夫道有情有信"),则衍生出由具体到抽象的哲学转喻。

今人解"夫",当避免三重误读:其一不可将冠礼简化为形式仪轨,当如《冠义》"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所示,重在责任意识的觉醒;其二需辨明"丈夫"非唯体格之伟,柳下惠"坐怀不乱"方显大丈夫品格(《荀子·大略》);其三应认知"夫"字语法化过程中,其本义仍活跃于"匹夫有责"等成语中,形成语义的共时性叠层。

鲍勃·迪伦之问,在华夏语境中早有答案。《易·家人》"夫夫妇妇"的对应表述,揭示"夫"之成立必以"义"为内在尺度。观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节,皆演绎着"夫"字超越时空的精神内核——顶天立地的脊梁意识,正是中华文明为"何谓男子汉"给出的永恒注解。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7-7 07:41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夫":论华夏丈夫精神的本体与实践》

"夫"字之形义,实为华夏民族对成人礼义的视觉凝练。甲骨文"夫"作人形顶冠之象,许慎《说文》"从大,一以象簪"的解说,恰揭示了其双重意涵:既具象为加冠仪轨,又抽象为精神成年的符号标记。此一字形,实乃贯通礼制与心性的文化密码。

周制"丈夫"之谓,非徒言体格。《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郑玄注云:"成人加冠,责其为人之道。"冠礼中横簪加首的仪式,实为"天人相参"的象征实践——簪者,贯天(冠冕)人(躯体)之器也。《穀梁传》"冠而列丈夫"的深层逻辑,正在于通过身体仪轨完成"生理成年"向"伦理成年"的转化。故孟子谓"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此"命"非唯训诫,实乃文化基因的传递。

考"夫"字语用,可见三重境界:其一为"夫子"之尊称,如孔门弟子所称,体现智德修养的完成态;其二为"夫人"之匹配,《白虎通》"夫者扶也"的声训,道出夫妇相持的伦理责任;其三为发语之"夫",如《左传》"夫战勇气也",展现理性思辨的自觉。三者共同构成"丈夫精神"的完整维度:智性、伦常、理性之统一。

比较鲍勃·迪伦之问,可见东西成人观之异同。西方"男子汉"(manhood)强调个体历练,而华夏"丈夫"更重群体伦理中的角色自觉。《周易·家人卦》"夫夫妇妇"的辩证关系,恰说明中国式的成年始终在"个体确立"与"关系完善"间保持张力。今日重释"夫"字,当超越性别局限,取其"顶天立地而有所担当"的核心精神。

今人每叹丈夫精神式微,实因割裂了"冠礼"背后的完整体系。真正的现代"丈夫"之道,当如王阳明所言"在事上磨炼",将传统礼义转化为现代生活中的责任伦理。观"夫"字演变史,从甲骨文的具象到金文的挺拔,再到小篆的规整,恰似人格成长的隐喻——始于仪容之正,成于心灵之立,终于文明之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