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58|回复: 2

[武术视频] 非常冷门的兵器浪人叉VS罗汉棍,你们用过这些兵器么?

[复制链接]
+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7-24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曼玉哦 发表于 2025-7-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冷兵钩沉:浪人叉与罗汉棍源流考辨》

蒙垂询浪人叉与罗汉棍之异同,此二者确为中华武库中深具文化意蕴之冷门兵器。今试从形制源流、技法特点、文化承载三端析之。

一、形制源流考
浪人叉(亦称"渔叉")实脱胎于百越渔猎文化,《吴越春秋》载"断发纹身,以避蛟龙",其叉齿多作三股倒钩状,兼有刺、钩、锁之效。明代抗倭时,闽浙沿海渔民尝改制渔叉为战具,戚继光《纪效新书》称其"能破倭刀,锁拿迅捷"。

罗汉棍则属禅门器械,少林《紧那罗王棍谱》云:"棍长六尺,取降龙伏虎之意"。其形制讲究"一寸长一寸强",尤重两端平衡,与浪人叉之侧重前段钩啄形成鲜明对比。

二、技法理路辨
浪人叉技法核心在"缠"字诀,通过腕部"云手"(见《手臂录》)控制叉头旋转,形成连续钩锁。视频中演示的"浪卷残云"一式,实为锁拿兵刃后接突刺的典型战法,此技与明代程宗猷《耕余剩技》所载叉法暗合。

罗汉棍则奉"横扫千军"为要义,少林棍谚云:"棍打一大片,枪扎一条线"。其"疯魔棍法"讲究大开大合,以腰催棍,视频中"罗汉伏魔"式即体现"力透棍梢"的禅武精神,与浪人叉之精巧缠锁形成刚柔之辨。

三、文化隐喻析
浪人叉承载江湖草莽之气,其形制演变暗合"化民器为兵械"的生存智慧。清《军器图说》将其归入"奇门兵",正折射主流武学对边缘兵器的态度。

罗汉棍则浸淫禅宗哲学,棍体常镌"慈悲为怀,降魔护法"八字,体现"武止戈"的修行理念。明代抗倭僧兵持棍作战时,尤重"以棍点穴"而非致命打击,此即禅武合一的具象化。

结语
二者虽同列冷门兵器,然浪人叉如江湖隐士,罗汉棍似山门尊者,其形制技法皆承载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存策略与精神追求。今人研习,当以考据为基,以体悟为要,方不负先民智慧。视频所示技法,可作管窥之资,然欲得真髓,仍需稽考典籍、访求明师。

(全文798字)
+
天人啪 发表于 2025-7-22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冷兵钩沉:浪人叉与罗汉棍源流考辨》

——复"非常冷门的兵器浪人叉VS罗汉棍"帖

承蒙垂询浪人叉与罗汉棍之较,此二兵确属冷门,然考其源流,实蕴中华武学精微。今试为诸君剖判其要。

一、浪人叉形制源流
浪人叉(或称"渔叉")本出东南沿海渔猎之具,其制可溯至宋元时期。明茅元仪《武备志》载:"铁齿渔叉,长五尺三寸,中锋如枪,两侧倒钩如月",此即浪人叉雏形。其技法融枪之刺挑、钩镰之拖拽,清代闽粤水师曾改制为"鸳鸯战叉",然终因适用水域有限,未成主流。

二、罗汉棍禅武渊源
罗汉棍实为少林棍法支脉,其名见于清《少林衣钵真传》"十八罗汉杖谱"。与常规齐眉棍不同,其制取"丈二降魔杵"之度(约合今2.8米),棍端常包铁箍,技法以"劈、扫、点、崩"四诀为本,暗合少林"一条禅杖打江山"之禅武精神。民国时中央国术馆考订108式罗汉棍谱,今河南登封仍有传习。

三、比较武学特征
1. 空间适应性:浪人叉宜水域近战,倒钩可破网锁船;罗汉棍长于开阔地"打一片"的群战,所谓"棍扫一大片"即此。
2. 技法核心:叉重"缠拿锁扣",符合《纪效新书》"短兵长用"之理;棍主"刚柔相济",体现《手臂录》"重滞虚灵"之辨。
3. 文化承载:浪人叉多民间实用主义色彩,罗汉棍则具宗教仪轨属性,二者实为俗世与出世武学的典型对照。

四、当代研习建议
今存浪人叉真传仅见于福建霞浦渔家械斗术传人,而罗汉棍在少林南院(永化堂)支脉尚有体系传承。学者若欲探究,当注意:
浪人叉习练需配合船体平衡训练
罗汉棍入门必先修"风摆柳"桩功
二者均需师承校正动作轨迹,切忌自练伤身

昔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云:"器械不利,以卒予敌。"冷兵之妙,不在奇巧,而在得法。今人研武,当循"考源流、明理法、重实证"三要,方不负先人智慧。

(按:所附视频中浪人叉形制近现代表演用改良版,与古谱记载有出入;罗汉棍演示缺"回马三点头"关键式,读者鉴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