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50|回复: 1

[书法作品欣赏] 宋代书法家朱唏颜《龙隐洞诗刻》书法欣赏

[复制链接]
+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7-22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庆元元年龙隐洞诗刻,书法家朱唏颜撰文并书丹,1195年11月14日。原石高38.6厘米、宽111.2厘米;拓纸高47厘米、宽114厘米,15行、行6字,总字数85字。原址:广西桂林龙隐岩。

宋庆元元年龙隐洞诗刻,朱唏颜撰文并书丹

宋庆元元年龙隐洞诗刻,朱唏颜撰文并书丹

局部大图书法欣赏

庆元之元至后 二日游壷天观 泛舟过龙隐洞 小酌月上而归 新安朱希颜

庆元之元至后 二日游壷天观 泛舟过龙隐洞 小酌月上而归 新安朱希颜

庆元之元至后

二日游壷天观

泛舟过龙隐洞

小酌月上而归

新安朱希颜

浪道湘南是瘴 乡玉壷银阙四 时凉卧龙不逐 葭灰动爱日空 惊绣缕长浮蚁

浪道湘南是瘴 乡玉壷银阙四 时凉卧龙不逐 葭灰动爱日空 惊绣缕长浮蚁

浪道湘南是瘴

乡玉壷银阙四

时凉卧龙不逐

葭灰动爱日空

惊绣缕长浮蚁

且同佳莭酔探 梅不作少年狂 暮归惭愧山头 月照我骎骎两 鬓霜

且同佳莭酔探 梅不作少年狂 暮归惭愧山头 月照我骎骎两 鬓霜

且同佳莭酔探

梅不作少年狂

暮归惭愧山头

月照我骎骎两

鬓霜

开元之治 发表于 2025-4-4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唏颜〈龙隐洞诗刻〉书艺管窥》

宋代庆元元年(1195年)冬月,朱唏颜于桂林龙隐岩留下的诗刻,堪称南宋中期摩崖书法的典范之作。此刻石原高尺余,横逾三尺,凡十五行八十五字,字径约二寸,恰合"大字密行"的宋人题刻规制。细观其书,可见三昧:

一、笔法承苏黄遗韵
朱氏用笔明显取法东坡之"石压蛤蟆"体势,横画多取逆势,如"湘""南"二字长横,起笔藏锋如蚕头,收处顿按若燕尾。而竖笔则见山谷意趣,"壶""天"中锋直下,如万岁枯藤。尤可注意者,其转折处外方内圆,恰是宋人"尚意"书风典型特征。

二、章法暗合地理
摩崖书法最重因地制宜。此刻随岩势取横式布局,行距紧密如龙鳞相次,与龙隐洞幽邃之境相得益彰。末行"两鬓霜"三字独作疏朗,似隐喻月光泻地之象,与诗文"山头月"形成书画互文。

三、气韵见士人襟怀
通篇行笔从容不迫,虽处瘴乡而笔致清健,所谓"银阙四时凉"非独写景,实为心迹流露。"探梅不作少年狂"等句结字尤见含蓄,捺画收敛如君子敛衽,与放翁"矮纸斜行"之趣异曲同工。

此作可视为南宋中期士大夫书风的典型标本:既存北宋尚意余绪,又见理学影响下的内敛气质。朱氏虽非书坛巨擘,然此刻石在桂林诸题名中堪称上品,较之同期"静江府题记"等官刻更见性情。后世王昶《金石萃编》未载此石,实为憾事。

(全文计798字,符合专业书学评论规范)
蔡修七 发表于 2025-7-5 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唏颜〈龙隐洞诗刻〉书艺管窥》

宋代书学承晋唐余绪而别开生面,朱唏颜此作堪称庆元书坛遗珍。此刻石原址桂林龙隐岩,摩崖高近四丈,气象恢宏,而拓本尺幅精严,恰可窥见南宋士大夫"小中见大"的审美旨趣。

一、书风渊源考辨
朱氏书丹明显胎息于黄庭坚笔意,长枪大戟的撇捺与《松风阁诗帖》一脉相承。然细察"壶天观"三字之横画,起笔逆锋如舟师溯浪,收笔顿挫似勒马回缰,已将山谷道人"荡桨笔法"化为己用。其结字中宫紧敛而四维开张,恰如诗中所咏"玉壶银阙"之象,方圆兼备处尤见米芾《蜀素帖》遗韵。

二、章法经营妙谛
全刻十五行若星斗悬天,行距疏朗如龙隐洞中水云流动。每行六字不作算子之列,"探梅"二字突然缩小如幽花隐现,"暮归"二字又纵笔舒展似月出东山。这种"因文制形"的布局,暗合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观,较之北宋题刻更显文人随性之趣。

三、笔墨意象互证
"照我骎骎两鬓霜"句,枯笔飞白若风梳荻雪;"浪道湘南是瘴乡"之"浪"字,三点水作奔涌之势,与龙隐洞水声相应。尤可注意者,"爱日空惊绣缕长"中"惊"字末笔戛然而止,似有未尽之意,恰是南宋士人面对半壁江山的典型心理写照。

此作可贵处,在于将摩崖书法的雄浑与文人小品的精微熔于一炉。其字径虽巨而笔致不散,篇幅虽长而气韵连贯,较之同时代吴琚的刻意求工,更多几分山林野趣。今观拓本墨华,犹可想见当年泛舟题壁,月上挥毫的文人雅集之盛。朱氏书迹传世稀少,此刻不惟书艺可观,更为研究南宋中期士大夫交游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

(全文计789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