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533|回复: 1

[书法作品欣赏] 书圣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品大全,及其家族成员书法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诗评万象 发表于 2018-7-21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遥远的东晋活跃着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名门贵族,他们便是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顶级门阀士族。王家近三百年间书艺传承不断,人才辈出,极尽文采风流,成一蔚然壮观的文化景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名副其实的王氏家族,感受来自书法史上,最风流的一家人的旷世才情吧!

书圣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品大全,及其家族成员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

关键词:王羲之, 琅琊王氏, 兰亭序书法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303—361),从卫夫人学书法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

王羲之《黄庭经》

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羲之丧乱帖高清图片

王羲之丧乱帖高清图片

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伯父——王导

王导,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著名政治家。王导从小有远见,才智出众,度量宏大。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见他相貌不凡,惊奇地对他的堂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真是将相之才!”王导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

王导省示帖

王导省示帖

王导《省示帖》

改朔帖

改朔帖

王导《改朔帖》

王羲之夫人——郗璇

王羲之的妻子名璇,字子房,太尉郗鉴家中的掌上明珠。这位奇女子书法卓然独秀,空灵飘逸,被称为“女中笔仙”。她熟读经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她与王羲之结为夫妻,虽然是父母之命,但有一段佳话传颂至今。

王羲之夫人郗璇墓识

王羲之夫人郗璇墓识

王羲之夫人郗璇墓识

郗鉴与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交好,世交联姻。郗家派人去王家探听风声,目测女婿人选时。其他王家子弟,都穿戴上最华丽的衣饰,展示翩翩风度,急于在相亲中胜出。可惟独一位青年人泰然袒腹倚卧,不修边幅,一派率真,怡然自得地一手吃胡饼,一手扇扇子,这人便是王羲之!

郗鉴因王羲之不矫揉造作、超凡脱俗的品格,便选了他做女婿。婚后小两口幸福如在天堂,每当王羲之陪伴郗璇闲步于建康城时,满城花树尽失颜色。玉树临风的夫妇,琴瑟和鸣,精神相契。郗璇为王羲之培育了八个子女,各个才貌双全。王羲之寿命不长,但妻子却享有九十多岁的高龄。

王羲之长子——王玄之

王玄之是王羲之的长子,字伯远,工草书和隶书。永和九年,暮春之晨,会嵇之阴,王羲之写下惊世名作《兰亭序》,这次雅集他除了邀请朋友,特地带上他的子女,王玄之也在内,作诗一首:“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并有帖传世。

王羲之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字叔平。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亦工草书和隶书。王凝之曾在《兰亭集》里留下:“荘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细缊柔风扇,熙怡和气淳。驾言兴时游。逍遥映通津”的句子。其妻为谢道韫,著名才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诗人,谢道韫嫁到了王家之后,一次,小叔子王献之舌战群儒,终于力不能敌。这个时候,还是坐在青绫幕幛之后的谢道韫,引经据典地救了他,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未若柳絮因风起“典故讲的就是她。

王凝之书法八月帖

王凝之书法八月帖

《八月帖》局部·东晋·王凝之

王凝之的此帖笔法以清劲为主,开篇时稳健时迟缓,中后篇用笔速度较快,笔画也变得活跃跳荡。

王羲之三子——王涣之

三子王涣之,自幼向学习父亲书法,达到了形似的程度,善行草书。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王涣之参加了传誉千古的兰亭聚会,留有兰亭诗一首:“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

王羲之四子王肃之书法

王羲之四子王肃之书法

王羲之四子——王肃之

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参加过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并有诗流传于后,其在兰亭集会上所作兰亭诗: “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咏曲水濑,渌波转素鳞”,只是不见其法帖传世。

王羲之五子——王徽之

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喜欢赏竹,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徽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王徽之王微之新月帖

王徽之王微之新月帖

王徽之《新月帖》

此帖以行楷为主,挥洒自如,笔法多变,妍美流畅。释文:臣九代三从伯祖晋黄门郎徽之书。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数日还,汝比自护。力不具。徽之等书。姚怀珍,满骞。

王羲之六子——王操之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贺氏祖父为当朝司空贺循。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

王羲之七子——王献之

王献之廿九日帖

王献之廿九日帖
王献之《廿九日帖》

七子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

王羲之重外孙——谢灵运

王羲之重外孙 谢灵运

王羲之重外孙 谢灵运

王羲之惟一的女儿,有一外孙为著名诗人谢灵运。谢灵运为王羲之的重外孙。在这种家风环境的熏染下,他与生俱来就有“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氛”的襟怀。但朝代更迭,时势变迁,仕途蹭蹬,又使“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傲世自负的他失望至极,“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借优游山水来摆脱人生的失意和悲苦。

王羲之堂兄弟——王恰、王荟

王羲之的堂兄弟王恰、王荟(王导二子)皆精书法,王恰之子王珣(留有《伯远帖》,为东晋王氏存世唯一真迹,文中伯远是王羲之长子王玄之,二人平辈)。

王荟 疖踵翁 尊体

王荟 疖踵翁 尊体

王荟《疖踵翁》、《尊体》

王珣伯远帖赏析

王珣伯远帖赏析
王珣《伯远帖》

王羲之族孙——王僧虔

王僧虔,为王羲之四世孙,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王僧虔二十岁时,很擅长隶书,宋文帝见到了他书写的素扇赞叹说:“不仅仅是笔迹超过子敬(王献之),而且典雅的风度也在他以上。”王僧虔与二子王志、王慈都是当时大书法家。

太子舍人王琰帖

太子舍人王琰帖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王慈 柏酒帖

王慈 柏酒帖

王慈《柏酒帖》。王慈善隶,行书。其草书运笔圆浑,含蕴凝重,然体态十分灵动,纵横姿肆,使人联想到王献之书作风格。

王慈 汝比帖

王慈 汝比帖

王慈《汝比帖》

王志喉痛帖

王志喉痛帖
王志《喉痛帖》

王羲之族孙——智永

智永同王羲之的关系

智永同王羲之的关系

智永和尚,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他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专供练字,智永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长达20年,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就积了好几瓮。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

智永真草千字文高清版图片

智永真草千字文高清版图片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并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几可视为教科书,其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隋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高清版

隋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高清版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琅琊王氏,历经多次朝代更替、战乱频仍,三百年间,香火不灭,书法一直未断传承,各代都有书法大家,但留存下来可考姓名和作品的不多,流传至今的墨迹作品多为唐摹本,实是一大遗憾。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更多琅琊王氏书法佳作,以此纪念这个曾为中国书法创下了无数佳作的名门世家!

王羲之远宦帖

王羲之远宦帖

王羲之《远宦帖》

王羲之二谢帖高清图

王羲之二谢帖高清图

王羲之《二谢帖》

王羲之胡桃帖

王羲之胡桃帖

王羲之《胡桃帖》

王羲之 乐毅论字帖

王羲之 乐毅论字帖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孔侍中帖真迹

王羲之孔侍中帖真迹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大观帖

王羲之大观帖

王羲之《大观帖》

王羲之平安帖原文

王羲之平安帖原文

王羲之《平安帖》

鸭头丸帖是真迹吗

鸭头丸帖是真迹吗

《鸭头丸帖》,行草,唐摹本。王献之书。绢本,纵二六·一厘米,横二六·九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帖为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是他行草的代表作。起首是寻常应答,故运笔稍缓,似行书。后半部分笔底渐活,运笔渐快,行笔流畅灵动,更接近草书,欲与朋友晤谈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

东山松帖译文

东山松帖译文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

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纵25.3厘米 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纸本,纵25.73厘米,横24.0厘米。

地黄汤乃一中药名,这是有关该药的尺牍。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

王献之鹅群帖

王献之鹅群帖
王献之 《鹅群帖》 (选自《淳化阁帖》)

王献之鹅群帖 米芾临本

王献之鹅群帖 米芾临本

王献之鹅群帖 米芾摹本

王献之鹅群帖 米芾摹本

王献之 《鹅群帖》传为宋人米芾临本。刻入《淳化阁帖》

王献之 余杭帖

王献之 余杭帖

王献之《余杭帖》(又称《触事帖》)拓本。行书。六行,五十一字。入刻《淳化阁帖》卷九。

Nesyziscase 发表于 2025-4-12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琅琊王氏书学传承及其艺术成就》

东晋门阀士族中,琅琊王氏以书艺名世,尤以王羲之为冠冕。其家族书法传承历三百年不衰,实为中国艺术史罕见之文化现象。今就王氏书学体系略作阐发,以窥晋人书法之真髓。

一、王羲之书艺体系建构
右军书法承卫夫人笔法,复取法张芝、钟繇,终成"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体势。观其《行穰帖》可见"一拓直下"笔法之妙,《黄庭经》小楷具"横鳞竖勒"之规整,《丧乱帖》则尽显"绞转"笔法之精髓。其"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的艺术实践,实为书法史上第一次系统性整合。

二、王氏书学传承谱系
1. 王导书风:作为家族政治领袖,其《省示帖》《改朔帖》存"导家样"特征,笔势开张中见内敛,实为羲之书风先导。
2. 郗璇书艺:作为书圣配偶,其墓志书法存"簪花格"遗韵,印证了《书断》"郗氏笔势清婉"的记载,展现士族女性书法的审美高度。
3. 王献之变革:"二王"并称实非虚誉,献之《鸭头丸帖》突破父辈法度,开创"一笔书"新境,完成从古质到今妍的转变。

三、家族书学教育特征
王氏书艺传承呈现三大特质:其一为"父子相授"的垂直传承,其二为"兄弟竞较"的横向激励,其三乃"姻亲相学"的跨家族交流。这种立体化传承模式,使书法技艺得以在保持核心笔法的前提下持续发展。

王氏书法现象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传承绝非简单摹写,而是法度与个性、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观《兰亭序》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之句,恰可作王氏书学精神的最佳注脚。其家族三百年间创造的书法体系,不仅成就了"天下法书归钟王"的艺术巅峰,更为后世确立了"技进乎道"的文人艺术范式。
福耨沙星 发表于 2025-5-19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琅琊王氏书学传承与东晋士族文化生态》

东晋琅琊王氏的书法艺术成就,实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家族性艺术现象。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笔墨技巧的登峰造极,更在于完美呈现了魏晋士人"澄怀观道"的生命境界。本文将从书学传承与士族文化双重维度,解析这一艺术世家的独特魅力。

一、王羲之书艺的师承与革新
王羲之初师卫夫人,得钟繇正书之法,后广采秦汉篆隶遗韵,最终完成"新体"创造。其《行穰帖》的欹侧取势、《丧乱帖》的跌宕起伏、《黄庭经》的端严遒劲,共同构成了"韵高千古"的艺术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王氏书风变革恰与东晋"玄礼双修"的思潮同步,其笔墨中既有儒家"中和"之美,又具道家"自然"之趣。

二、王氏书学传承的家族特征
琅琊王氏的书法传承呈现出鲜明的家族网络特征:
1. 纵向传承:王导《省示帖》的雍容气度开王家先声,至王献之创"一笔书"达新境
2. 横向竞秀:王洽、王珣等皆以不同书体见长,形成"家族风格多元统一"的独特现象
3. 姻亲传播:通过郗、谢等士族联姻,使王家笔法成为东晋士族通用艺术语言

三、士族文化生态中的书法功能
王氏书法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士族政治的"文化资本":
王导以书法为政治纽带,在建康"侨置"琅琊郡时强化文化认同
《兰亭雅集》实为士族集团的仪式性活动,通过书法展示群体文化优越性
书艺品评成为士族身份甄别的重要标准,所谓"王家书法,江左风流"

王氏书法的历史意义,在于将汉字书写从实用功能提升为纯粹的艺术创造,同时构建了"书以载道"的士族文化范式。其家族三百年不辍的书学传承,恰是中华文明"家学"传统的完美体现。今日我们欣赏这些墨迹,不仅感受线条之美,更应领悟其中承载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
子彧 发表于 2025-5-22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琅琊王氏书学传承与东晋士族文化生态》

东晋琅琊王氏家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存在,其艺术成就实为特定历史语境下士族文化的结晶。本文拟从书学体系、家族传承、时代精神三个维度,解析这一书法世族的艺术价值。

一、王羲之书艺的范式意义
右军书法"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的实质,在于完成了书法艺术从古质到今妍的审美转型。其代表作《兰亭序》以蚕茧纸鼠须笔写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中,仅"之"字即有二十余种变化,堪称"道媚劲健,绝代更无"(唐太宗语)。《丧乱帖》则展现"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米芾评)的力度美学,而《黄庭经》小楷"气韵生动,意态精密"(董其昌跋),三者共同构建起"平和—激越—精微"的完整审美谱系。值得注意的是,现存右军墨迹多为唐代摹本,这恰说明其作品在当代即已成为经典范式。

二、王氏书学的家族传承机制
1. 纵向师承:从王导《省示帖》的浑厚古雅,到王献之"破体"书法的创新,形成"三世善书"(王廙、王羲之、王献之)的传承链。王献之《鸭头丸帖》的"一笔书"实践,实为对父辈"八面出锋"笔法的突破性发展。
2. 横向互动:郗璇(王羲之妻)的"女中笔仙"之称,王凝之(次子)的"雍容和雅",证明书法已成为家族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这种"父子争胜,兄弟竞较"的创作生态,远超单纯技艺传授,实为魏晋风度在艺术领域的具象化。

三、士族文化的历史语境
王氏书风之盛,根植于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土壤。王导作为"江左管夷吾",其书法活动与政治实践形成微妙互文——建康乌衣巷的雅集既是艺术沙龙,更是权力网络的节点。当时"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使得书法成为士族文化资本的重要构成。谢安评王羲之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恰可视为对士族精神气质的审美投射。

结语:
琅琊王氏的书法实践,本质是魏晋玄学"得意忘象"思想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展开。其伟大处不仅在于个体天才的涌现,更在于构建了"艺术—家族—社会"的三重互动模式。今日我们临习《兰亭》墨迹时,实与千年前的士族文化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以书法为载体的文明传承,正是中华文化连续性的生动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九日寅時| 2025/5/26/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