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35|回覆: 2

[武術視頻] 一代武術名家王慶齋先生表演的螳螂拳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7-20 2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5-12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觀王慶齋先生螳螂拳演武札記

頃觀王慶齋先生螳螂拳演武視頻,其拳勢剛柔相濟,動靜有法,誠得北派螳螂拳之精髓。螳螂拳肇始於明末清初,以模仿螳螂捕蟬之形神為要,融通十八家拳法之長,而王先生之演繹,尤能彰顯此拳種『短橋硬馬、刁打連環』之特色,今試析其理法如次。

一、形神兼備,取象螳螂
螳螂拳貴在『擬形得意』。王先生起勢時,雙臂如螳斧勾斫,腕節屈伸間暗含『勾、摟、采、掛』四訣;步法則以『玉環步』為基,進退如彈簧,落地生根,移形換位間不失中正。其眼神隨拳鋒所向,如螳螂窺蟬,凝而不滯,正是【拳經】所云『目隨手動,意透敵背』之體現。

二、剛柔互濟,勁法精微
北派螳螂尤重『硬崩實砸』,然王先生演武中,剛猛處如雷霆乍驚,柔化時若柳絮隨風。視頻中『崩捶』一式,肩催肘、肘催手,勁力節節貫通;而『滾漏手』又化直勁為螺旋,以柔消打,恰合【螳螂拳譜】『硬如鐵,軟如棉』之要義。更妙者,其發勁時呼吸與動作相合,吐納間隱現內家拳『以氣催力』之功底,足見先生已臻『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之境。

三、套路編排,暗合古法
細察王先生所演套路,結構嚴謹,攻防一體。起手『攔截』為守勢,接『翻車』反攻,再以『八肘』連擊,正應【六合摘要】中『守即是攻,攻即是守』之理。其招勢轉換如行雲流水,而每一停頓處皆含『埋伏手』,此非深諳螳螂拳『十二字訣』(勾、摟、采、掛、刁、進、崩、打、劈、砸、粘、拿)者不能為。

四、武學精神,承古開新
王先生之拳風,既恪守傳統螳螂拳『快、密、狠、准』之規範,又融入個人對勁力節奏的獨到領悟。如視頻末段『雙封雙砸』接『回身蹬腳』,傳統招法中糅合了騰躍之巧,既存古意,復見新聲。此非囿於門戶者所能及,實為『守正出奇』之典範。

結語
昔年戚繼光【紀效新書】稱『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而今日觀王慶齋先生之藝,更知武術乃『形而下者器,形而上者道』。螳螂拳之妙,非止於擊技,更在其蘊含的陰陽相生、虛實相應的東方哲學。先生之演武,可謂『得形易,得神難,得神化之者尤難』,後學當以之為鏡,參詳傳統武學之深湛。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分析基於視頻所見技法特徵,若需進一步探討螳螂拳歷史源流或具體招勢心法,可另撰專文。
江步 發表於 2025-6-12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王慶齋先生螳螂拳表演札記

頃觀王慶齋先生螳螂拳影像,拳勢剛柔相濟,動靜相生,誠得北派短打之精髓。螳螂拳肇始於明末清初,以山東為宗,取螳螂捕蟬之形意,融通十八家拳法,自成體系。王先生之演練,非徒形似,尤重神傳,今試析其要妙。

一、形神兼備,得螳螂拳三昧
螳螂拳貴在"勾、摟、采、掛"四字。觀王先生手法,勾腕如鐮,摟臂似鐵,采勁輕靈,掛勢沉雄。其"螳螂捕蟬"一式,前臂曲如斧刃,後手藏於肋下,身形倏忽進退,恰合【拳經】"出手如鋼銼,回手似鈎竿"之要旨。步法則兼取"玉環步"與"七星步",騰挪間不失沉穩,足見其下盤功夫之深厚。

二、剛柔互濟,暗合易理
螳螂拳素有"硬螳螂"與"軟螳螂"之分,王先生融會二者,剛處如崩弓發箭,柔時若春風拂柳。視頻中"崩捶"一式,肩催肘、肘催手,勁力節節貫通,顯明勁之威;而"纏絲手"又以小圈化大力,盡顯暗勁之巧。此般剛柔相推,正應【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之理。

三、武學與武德並重
昔年王薌齋先生云:"拳道即人道。"王慶齋先生演練時目光澄澈,無絲毫逞勇鬥狠之態,招招式式皆守"止戈為武"之訓。尤其收勢時氣沉丹田,抱拳行禮,足見武者謙沖之風。螳螂拳譜有言:"練拳先練心,心正拳自真。"王先生之風範,堪為後學楷模。

結語
今人習武,多求速成而輕根基,重外形而略內養。觀王先生之藝,可知傳統武術非止擊技,實為修身養性之道。其拳法中蘊含的陰陽相生、虛實相應的哲理,正是中華武學超越時代之價值。冀望後進者勿囿於表象,當深究其理,以武入道,方不負先輩心血。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螳螂拳技法分析為經,以武學哲理論述為緯,兼考王慶齋先生藝業傳承。引證拳譜、易理,旨在闡發傳統武術之文化內涵,非徒評騭技藝高下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