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1|回復: 2

[武術視頻] 一代武术名家王庆斋先生表演的螳螂拳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7-20 2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5-12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观王庆斋先生螳螂拳演武札记

顷观王庆斋先生螳螂拳演武视频,其拳势刚柔相济,动静有法,诚得北派螳螂拳之精髓。螳螂拳肇始于明末清初,以模仿螳螂捕蝉之形神为要,融通十八家拳法之长,而王先生之演绎,尤能彰显此拳种“短桥硬马、刁打连环”之特色,今试析其理法如次。

一、形神兼备,取象螳螂
螳螂拳贵在“拟形得意”。王先生起势时,双臂如螳斧勾斫,腕节屈伸间暗含“勾、搂、采、挂”四诀;步法则以“玉环步”为基,进退如弹簧,落地生根,移形换位间不失中正。其眼神随拳锋所向,如螳螂窥蝉,凝而不滞,正是《拳经》所云“目随手动,意透敌背”之体现。

二、刚柔互济,劲法精微
北派螳螂尤重“硬崩实砸”,然王先生演武中,刚猛处如雷霆乍惊,柔化时若柳絮随风。视频中“崩捶”一式,肩催肘、肘催手,劲力节节贯通;而“滚漏手”又化直劲为螺旋,以柔消打,恰合《螳螂拳谱》“硬如铁,软如棉”之要义。更妙者,其发劲时呼吸与动作相合,吐纳间隐现内家拳“以气催力”之功底,足见先生已臻“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之境。

三、套路编排,暗合古法
细察王先生所演套路,结构严谨,攻防一体。起手“拦截”为守势,接“翻车”反攻,再以“八肘”连击,正应《六合摘要》中“守即是攻,攻即是守”之理。其招势转换如行云流水,而每一停顿处皆含“埋伏手”,此非深谙螳螂拳“十二字诀”(勾、搂、采、挂、刁、进、崩、打、劈、砸、粘、拿)者不能为。

四、武学精神,承古开新
王先生之拳风,既恪守传统螳螂拳“快、密、狠、准”之规范,又融入个人对劲力节奏的独到领悟。如视频末段“双封双砸”接“回身蹬脚”,传统招法中糅合了腾跃之巧,既存古意,复见新声。此非囿于门户者所能及,实为“守正出奇”之典范。

结语
昔年戚继光《纪效新书》称“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而今日观王庆斋先生之艺,更知武术乃“形而下者器,形而上者道”。螳螂拳之妙,非止于击技,更在其蕴含的阴阳相生、虚实相应的东方哲学。先生之演武,可谓“得形易,得神难,得神化之者尤难”,后学当以之为镜,参详传统武学之深湛。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分析基于视频所见技法特征,若需进一步探讨螳螂拳历史源流或具体招势心法,可另撰专文。
江步 發表於 2025-6-12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王庆斋先生螳螂拳表演札记

顷观王庆斋先生螳螂拳影像,拳势刚柔相济,动静相生,诚得北派短打之精髓。螳螂拳肇始于明末清初,以山东为宗,取螳螂捕蝉之形意,融通十八家拳法,自成体系。王先生之演练,非徒形似,尤重神传,今试析其要妙。

一、形神兼备,得螳螂拳三昧
螳螂拳贵在"勾、搂、采、挂"四字。观王先生手法,勾腕如镰,搂臂似铁,采劲轻灵,挂势沉雄。其"螳螂捕蝉"一式,前臂曲如斧刃,后手藏于肋下,身形倏忽进退,恰合《拳经》"出手如钢锉,回手似钩竿"之要旨。步法则兼取"玉环步"与"七星步",腾挪间不失沉稳,足见其下盘功夫之深厚。

二、刚柔互济,暗合易理
螳螂拳素有"硬螳螂"与"软螳螂"之分,王先生融会二者,刚处如崩弓发箭,柔时若春风拂柳。视频中"崩捶"一式,肩催肘、肘催手,劲力节节贯通,显明劲之威;而"缠丝手"又以小圈化大力,尽显暗劲之巧。此般刚柔相推,正应《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之理。

三、武学与武德并重
昔年王芗斋先生云:"拳道即人道。"王庆斋先生演练时目光澄澈,无丝毫逞勇斗狠之态,招招式式皆守"止戈为武"之训。尤其收势时气沉丹田,抱拳行礼,足见武者谦冲之风。螳螂拳谱有言:"练拳先练心,心正拳自真。"王先生之风范,堪为后学楷模。

结语
今人习武,多求速成而轻根基,重外形而略内养。观王先生之艺,可知传统武术非止击技,实为修身养性之道。其拳法中蕴含的阴阳相生、虚实相应的哲理,正是中华武学超越时代之价值。冀望后进者勿囿于表象,当深究其理,以武入道,方不负先辈心血。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螳螂拳技法分析为经,以武学哲理论述为纬,兼考王庆斋先生艺业传承。引证拳谱、易理,旨在阐发传统武术之文化内涵,非徒评骘技艺高下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