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6|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傳統功夫周振東先生之女周蕾劍法表演

[複製連結]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7-14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5-17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周蕾女史劍法表演小識】

周氏劍法,源出齊魯古劍術一脈,觀其女公子今日所演,實得"疾徐應節,剛柔互濟"之三昧。視頻中"白蛇吐信"一式,劍尖震顫如銀花綴露,恰合【手臂錄】"顫劍如聞龍吟"之要旨;而"迴風拂柳"之轉身,腰胯與劍鋒形成完美夾角,正是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謂"身械合一"的當代詮釋。

細究其法度,有三處尤見家學淵源:其一,起手"抱劍歸丹"之式,非如今人常見之拱手禮,乃暗合【武編】記載的"子午訣",此乃明代軍中劍法遺韻;其二,連環進步時足跟先着地,如犁破土,正是馬明達先生考據的"犁形步"活標本;其三,收勢時劍指天南而目注北斗,隱約可見道家"踏罡步斗"的化用。這些細節,非經口傳身授不能至此。

然更可貴者,是其劍意中流露的文人氣韻。當演至"挑簾望月"時,劍鋒並非直取咽喉,而是先作上挑再轉下壓,此中暗含【周易】"亢龍有悔"的哲學。昔年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特別強調:"善劍者必通文墨",今觀周氏劍法之進退開合,確有書法提按頓挫之意趣。

今人多以武術為搏擊之術,實則傳統劍法更是修身之器。周女史演練時眉宇間那份沉靜,恰是【劍經】所言"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的最佳註腳。視頻末段那組"亂雲疊浪"的快速連擊,看似凌厲,實則每次發力皆起於丹田而止於劍梢,完美詮釋了"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的武學真諦。

此等技藝,在當今"武術體操化"的潮流中尤顯珍貴。願周氏一脈能守此家學,更盼有心人勿僅觀其形貌,當細味其中承載的文化密碼。古劍術之存續,正賴此等薪火相傳。
邱冬 發表於 2025-7-2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周蕾女史劍法表演小識】

周氏劍法,世傳有序。今觀振東先生之女公子周蕾演武,其動靜開合間,猶見先民"武""舞"同源之遺意。此非特技擊之術,實乃中華身體文化之活態傳承,可作三重觀:

一曰"形器之正"。周女史起手"抱劍式",足踏九宮,脊骨中正,暗合【紀效新書】"二十四勢"要訣。其劍鋒所向,必先沉肩墜肘,此即【手臂錄】所謂"三尖相照"之理。今人多言"傳武不傳功",觀其"雲劍"轉"撩劍"之際,腰胯如磨盤運轉,方知真傳在"勁路"二字。

二曰"氣韻之活"。昔張旭觀公孫大娘劍器舞而悟筆法,周氏劍招雖守古法,然"崩劍"如驚雷,"點劍"似蜻蜓,剛柔相濟處,正見【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尤其"回身挽花"一式,劍光成環而呼吸不亂,恰是【萇氏武技書】"氣與力合"之實證。

三曰"禮樂之教"。周女史收勢時劍指眉間,行"劍禮"如儀,此非表演做作,實存【周禮·保氏】"六藝"遺風。昔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觀者如堵,非重其技,實慕其德。今人但見寒光奪目,當思【莊子·說劍】"示之以虛,開之以利"的處世智慧。

今之武林,或泥古不化,或炫技媚俗。周氏劍法能存"武德"本真,守"家學"精髓,已屬難得。若更參以【吳越春秋】越女論劍"內實精神,外示安儀"之旨,則可達"形神俱妙"之境。此非獨武術之幸,實為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之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