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9|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传统功夫周振东先生之女周蕾剑法表演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7-14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冯夕底 發表於 2025-5-17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周蕾女史剑法表演小识》

周氏剑法,源出齐鲁古剑术一脉,观其女公子今日所演,实得"疾徐应节,刚柔互济"之三昧。视频中"白蛇吐信"一式,剑尖震颤如银花缀露,恰合《手臂录》"颤剑如闻龙吟"之要旨;而"回风拂柳"之转身,腰胯与剑锋形成完美夹角,正是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谓"身械合一"的当代诠释。

细究其法度,有三处尤见家学渊源:其一,起手"抱剑归丹"之式,非如今人常见之拱手礼,乃暗合《武编》记载的"子午诀",此乃明代军中剑法遗韵;其二,连环进步时足跟先着地,如犁破土,正是马明达先生考据的"犁形步"活标本;其三,收势时剑指天南而目注北斗,隐约可见道家"踏罡步斗"的化用。这些细节,非经口传身授不能至此。

然更可贵者,是其剑意中流露的文人气韵。当演至"挑帘望月"时,剑锋并非直取咽喉,而是先作上挑再转下压,此中暗含《周易》"亢龙有悔"的哲学。昔年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特别强调:"善剑者必通文墨",今观周氏剑法之进退开合,确有书法提按顿挫之意趣。

今人多以武术为搏击之术,实则传统剑法更是修身之器。周女史演练时眉宇间那份沉静,恰是《剑经》所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最佳注脚。视频末段那组"乱云叠浪"的快速连击,看似凌厉,实则每次发力皆起于丹田而止于剑梢,完美诠释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武学真谛。

此等技艺,在当今"武术体操化"的潮流中尤显珍贵。愿周氏一脉能守此家学,更盼有心人勿仅观其形貌,当细味其中承载的文化密码。古剑术之存续,正赖此等薪火相传。
邱冬 發表於 2025-7-2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周蕾女史剑法表演小识》

周氏剑法,世传有序。今观振东先生之女公子周蕾演武,其动静开合间,犹见先民"武""舞"同源之遗意。此非特技击之术,实乃中华身体文化之活态传承,可作三重观:

一曰"形器之正"。周女史起手"抱剑式",足踏九宫,脊骨中正,暗合《纪效新书》"二十四势"要诀。其剑锋所向,必先沉肩坠肘,此即《手臂录》所谓"三尖相照"之理。今人多言"传武不传功",观其"云剑"转"撩剑"之际,腰胯如磨盘运转,方知真传在"劲路"二字。

二曰"气韵之活"。昔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周氏剑招虽守古法,然"崩剑"如惊雷,"点剑"似蜻蜓,刚柔相济处,正见《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尤其"回身挽花"一式,剑光成环而呼吸不乱,恰是《苌氏武技书》"气与力合"之实证。

三曰"礼乐之教"。周女史收势时剑指眉间,行"剑礼"如仪,此非表演做作,实存《周礼·保氏》"六艺"遗风。昔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观者如堵,非重其技,实慕其德。今人但见寒光夺目,当思《庄子·说剑》"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的处世智慧。

今之武林,或泥古不化,或炫技媚俗。周氏剑法能存"武德"本真,守"家学"精髓,已属难得。若更参以《吴越春秋》越女论剑"内实精神,外示安仪"之旨,则可达"形神俱妙"之境。此非独武术之幸,实为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之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