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64|回覆: 1

[家庭教育心得] 古代名人的『親子教育』,絕知此事要躬行,家祭無忘告乃翁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7-12 23: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名人的『親子教育』,絕知此事要躬行,家祭無忘告乃翁

孟母親子教育·絕知此事要躬行

孟母親子教育·絕知此事要躬行
孟母親子教育·絕知此事要躬行

古往今來的眾多名人,在他們的生前或臨終前,都喜歡留下一些有關修身和勵志方面的文字,用以教育和訓勉自己的兒孫,作為子孫後代終身的行為準則。

陸游親子教育·絕知此事要躬行,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親子教育·絕知此事要躬行,家祭無忘告乃翁
[/align

陸游

例如北宋愛國詩人陸游,不但要求子女好學上進,而且還要求子女身體力行。他在一首題為【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詩中寫道: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短短的二十八個字,陸游在這裏揭示的是一篇有關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大道理。

陸游還有一首在他臨終前寫的【示兒】詩。他沒有要求兒女們如何為國盡忠,如何為家盡孝;或者如何繼承父業。他只要求兒女們為他做一件事: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還是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將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讓人一覽無餘。對兒女的一聲期盼,教人痛入肺腑。

林則徐親子教育·絕知此事要躬行

林則徐親子教育·絕知此事要躬行
林則徐親子教育

林則徐

清末愛國英雄林則徐的政治抱負與眾不同,他的修身理財觀念也非同一般。他曾經寫過這樣一幅對聯:

上聯: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下聯: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則增其過。

他還寫了一幅【十無益】的格言,把人們通常看作有益並終身為之努力實施的十件事說成【十無益】,作為子孫後代的行為規範: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妄取人財,布施無益。

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時運不通,妄求無益。

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林則徐並不是認為這十件事的本身『無益』,而是在每件事的前面設置了一個前提條件,使得對這十件事的要求更加純正,更加完美。

白居易親子教育

白居易親子教育
白居易親子教育

白居易

一般人家對於兒女子孫的未來,多半都是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成名成家。然而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44歲那一年無端受到政治打擊,被貶為江州司馬。從此以後,他『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儘是非心』;看透了世途的險惡,破滅了對名利的嚮往。他寫了一首告誡子孫後代的詩,題目叫【閒坐看書貽諸少年】:

窗間有閒叟,盡日看書坐。

書中見往事,歷歷知福禍。

多取終厚亡,疾驅必先墜。

勸君少干名,名為錮身鎖。

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我們不能把這首詩看成是一首消極的勸世文。它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教子經。過分追求名利,必將自食其果。

蘇軾

宋朝大文豪蘇軾,一生政途坎坷,四處勞碌奔波。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他46歲時,和王朝雲在黃州生下一子,取名蘇遁(同『遁』dun),小名乾兒。滿月那天,蘇東坡乘興賦詩一首: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這首詩,雖是信口拈來,屬於高興之中的隨意調侃;但也正是他根據自身的經歷,發出的對時局的控訴。讀來使人在恢諧中感到一種悲憤和辛酸。天公也是有意捉弄東坡,這個長相酷似父親的孩子,偏偏不足一歲便被疾病奪走了生命。

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王陽明,用『三字經』的形式寫了一部【王陽明家訓】,又稱【示憲兒】三字詩。全文雖然只有96字,卻幾乎包含了為人處世的全部內容和智慧: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

學謙恭,循禮儀;節飲食,戒遊戲;

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鬥氣;

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

袁枚

清代乾隆年間著名詩人袁枚,膝下生有一女,天資聰慧,不少名門望族前來求親,他均末允;最後卻將女兒嫁給了姑蘇城外的一個普通百姓之子。結婚之日,袁枚特意寫了一首【嫁女詞】相送:

姑恩不在富,夫憐不在容。

但聽關雎聲,常在春風中。

這首詩的意思是告訴女兒,找對象不能只要求財產,也不能只重視容貌;關鍵是要男女雙方兩情相悅,才有真正的幸福生活。這是兩百多年以前的真實故事,但這首詩道出了現代的正確婚戀觀。袁女謹遵父訓,出嫁以後,果然夫婦琴瑟和諧,白頭到老。袁女並把這首詞作為世代相傳的傳家寶。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5-8 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代家訓中的實踐理性與家國情懷】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親子教育,向以"家訓"形式承載着實踐智慧與道德理想。陸游【示兒】詩與林則徐【十無益】格言,恰構成古代家訓傳統的兩重維度:前者彰顯士人家國同構的精神血脈,後者體現修身齊家的實踐理性,二者共同詮釋了"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教育真諦。

陸放翁臨終二十八言,實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理念的濃縮。"王師北定中原日"的期許,非僅政治遺願,更是將個體生命價值融入家族記憶的教化實踐。這種"家祭告乃翁"的儀式設定,使子孫在歲時祭儀中反覆體認"九州同"的政治倫理,形成跨越代際的價值傳承。其【冬夜讀書示子聿】更揭示認知論精髓:學問須經"少壯功夫"的積累與"老始成"的淬鍊,最終指向"躬行"這一終極檢驗標準。這種強調實踐驗證的教育觀,與朱熹"知行常相須"之說一脈相承。

林文忠公【十無益】則以否定性表述建構道德準則,展現家訓文化的批判性智慧。其"留錢"之論顛覆傳統遺產觀念,直指"賢而多財損志,愚而多財增過"的辯證邏輯。十項"無益"皆設道德前提:讀書需端行止,博學須戒驕矜,將知識獲取與德性修養緊密捆綁。這種"條件式訓誡"較之正面說教更具警示效力,暗合【周易】"履霜堅冰至"的憂患意識。

細察二者教化方式,陸游以詩性語言完成情感動員,林則徐用邏輯推演進行理性規訓。前者如"家祭"之儀,通過儀式化場景實現價值內化;後者類"格言"體,藉助條件句構建道德判斷框架。然其核心皆指向"知行合一":陸詩強調認知需落實於行動,林聯揭示德性必體現為實踐。這種實踐理性精神,正是王陽明"事上磨練"說的先聲。

當代家庭教育常陷於知識灌輸與功利導向之弊,古代家訓智慧恰成鏡鑒。陸游示兒非授具體方略,而傳精神血脈;林公訓子不重物質傳承,唯系道德底線。二者共同啟示:親子教育之要,在建立價值共識而非技能傳授,在培育實踐智慧而非空談道理。所謂"絕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要求教育者自身成為價值的踐行者,方能使"家祭告乃翁"的薪火永續。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一日酉時| 2025/5/27/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