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7|回复: 1

[家庭教育心得] 古代名人的“亲子教育”,绝知此事要躬行,家祭无忘告乃翁

  [复制链接]
诗评万象 发表于 2018-7-1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名人的“亲子教育”,绝知此事要躬行,家祭无忘告乃翁

孟母亲子教育·绝知此事要躬行

孟母亲子教育·绝知此事要躬行
孟母亲子教育·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往今来的众多名人,在他们的生前或临终前,都喜欢留下一些有关修身和励志方面的文字,用以教育和训勉自己的儿孙,作为子孙后代终身的行为准则。

陆游亲子教育·绝知此事要躬行,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亲子教育·绝知此事要躬行,家祭无忘告乃翁
[/align

陆游

例如北宋爱国诗人陆游,不但要求子女好学上进,而且还要求子女身体力行。他在一首题为《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中写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陆游在这里揭示的是一篇有关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大道理。

陆游还有一首在他临终前写的《示儿》诗。他没有要求儿女们如何为国尽忠,如何为家尽孝;或者如何继承父业。他只要求儿女们为他做一件事: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还是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人一览无余。对儿女的一声期盼,教人痛入肺腑。

林则徐亲子教育·绝知此事要躬行

林则徐亲子教育·绝知此事要躬行
林则徐亲子教育

林则徐

清末爱国英雄林则徐的政治抱负与众不同,他的修身理财观念也非同一般。他曾经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下联: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他还写了一幅《十无益》的格言,把人们通常看作有益并终身为之努力实施的十件事说成《十无益》,作为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时运不通,妄求无益。

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林则徐并不是认为这十件事的本身“无益”,而是在每件事的前面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使得对这十件事的要求更加纯正,更加完美。

白居易亲子教育

白居易亲子教育
白居易亲子教育

白居易

一般人家对于儿女子孙的未来,多半都是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成名成家。然而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44岁那一年无端受到政治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以后,他“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看透了世途的险恶,破灭了对名利的向往。他写了一首告诫子孙后代的诗,题目叫《闲坐看书贻诸少年》:

窗间有闲叟,尽日看书坐。

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

多取终厚亡,疾驱必先坠。

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

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我们不能把这首诗看成是一首消极的劝世文。它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教子经。过分追求名利,必将自食其果。

苏轼

宋朝大文豪苏轼,一生政途坎坷,四处劳碌奔波。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他46岁时,和王朝云在黄州生下一子,取名苏遁(同“遁”dun),小名干儿。满月那天,苏东坡乘兴赋诗一首: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首诗,虽是信口拈来,属于高兴之中的随意调侃;但也正是他根据自身的经历,发出的对时局的控诉。读来使人在恢谐中感到一种悲愤和辛酸。天公也是有意捉弄东坡,这个长相酷似父亲的孩子,偏偏不足一岁便被疾病夺走了生命。

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用“三字经”的形式写了一部《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全文虽然只有96字,却几乎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全部内容和智慧: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

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袁枚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袁枚,膝下生有一女,天资聪慧,不少名门望族前来求亲,他均末允;最后却将女儿嫁给了姑苏城外的一个普通百姓之子。结婚之日,袁枚特意写了一首《嫁女词》相送:

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

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

这首诗的意思是告诉女儿,找对象不能只要求财产,也不能只重视容貌;关键是要男女双方两情相悦,才有真正的幸福生活。这是两百多年以前的真实故事,但这首诗道出了现代的正确婚恋观。袁女谨遵父训,出嫁以后,果然夫妇琴瑟和谐,白头到老。袁女并把这首词作为世代相传的传家宝。

无中情 发表于 2025-5-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古代家训中的实践理性与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子教育,向以"家训"形式承载着实践智慧与道德理想。陆游《示儿》诗与林则徐《十无益》格言,恰构成古代家训传统的两重维度:前者彰显士人家国同构的精神血脉,后者体现修身齐家的实践理性,二者共同诠释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育真谛。

陆放翁临终二十八言,实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的浓缩。"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期许,非仅政治遗愿,更是将个体生命价值融入家族记忆的教化实践。这种"家祭告乃翁"的仪式设定,使子孙在岁时祭仪中反复体认"九州同"的政治伦理,形成跨越代际的价值传承。其《冬夜读书示子聿》更揭示认知论精髓:学问须经"少壮功夫"的积累与"老始成"的淬炼,最终指向"躬行"这一终极检验标准。这种强调实践验证的教育观,与朱熹"知行常相须"之说一脉相承。

林文忠公《十无益》则以否定性表述建构道德准则,展现家训文化的批判性智慧。其"留钱"之论颠覆传统遗产观念,直指"贤而多财损志,愚而多财增过"的辩证逻辑。十项"无益"皆设道德前提:读书需端行止,博学须戒骄矜,将知识获取与德性修养紧密捆绑。这种"条件式训诫"较之正面说教更具警示效力,暗合《周易》"履霜坚冰至"的忧患意识。

细察二者教化方式,陆游以诗性语言完成情感动员,林则徐用逻辑推演进行理性规训。前者如"家祭"之仪,通过仪式化场景实现价值内化;后者类"格言"体,借助条件句构建道德判断框架。然其核心皆指向"知行合一":陆诗强调认知需落实于行动,林联揭示德性必体现为实践。这种实践理性精神,正是王阳明"事上磨练"说的先声。

当代家庭教育常陷于知识灌输与功利导向之弊,古代家训智慧恰成镜鉴。陆游示儿非授具体方略,而传精神血脉;林公训子不重物质传承,唯系道德底线。二者共同启示:亲子教育之要,在建立价值共识而非技能传授,在培育实践智慧而非空谈道理。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要求教育者自身成为价值的践行者,方能使"家祭告乃翁"的薪火永续。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亥時| 2025/5/29/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