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6|回覆: 1

[中醫理論] 中藥材:豆蔻,燉肉時一定要放的一味中藥,好吃又養生!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7-12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燉肉時一定放的這種中藥材叫『豆蔻』,它不僅能使肉的味道更好,還因爲它能溫中祛濕,肉類的脂肪和蛋白質都含量很高,中藥材豆蔻能減少肉食引發的生濕問題。

豆蔻果

豆蔻果

△豆蔻果

豆蔻有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之分,它們都有芳香之氣,都可以燥濕行氣,如果細分的話,草豆蔻重在溫胃止嘔,白豆蔻重於開胃消食,肉豆蔻重在澀腸止瀉。

豆蔻

豆蔻

中藥材豆蔻

肉豆蔻,又名玉果、肉果等,首載於【藥性論】。爲肉豆蔻科常綠高大喬木肉豆蔻的成熟種子。其性味辛溫,入脾、胃、大腸經,有溫中行氣、澀腸止瀉之功,尤以『溫澀』見長。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滯或脾(腎)陽虛所致的久瀉、五更瀉、脘腹脹痛、食少嘔吐等症。

草豆蔻,始載於【雷公炮炙論】。爲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乾燥成熟種子。和白豆蔻有同樣性味與歸經,具健脾燥濕、溫中行氣之功,尤以『溫燥』見長。主要用於治療寒濕阻滯脾胃或脾胃虛弱所致的胸脘滿悶、嘔逆、腹瀉腹痛等症。

白豆蔻偏於行氣寬膈,芳香燥濕,治療噎嗝,除瘧疾寒熱,解酒毒。【本草綱目】便方有:①豆蔻花或白豆蔻嚼碎含咽,用於治療嘔惡欲吐;②豆蔻花或白豆蔻3克,竹茹10克,蘇葉6克,生薑3克,水煎糖調服,用於治療妊娠嘔吐。

中藥材紅豆蔻,【本草逢原】載:『止嘔進食,大補命門相火』。①嘔欲吐口臭,鮮花嚼碎含咽;②豆蔻花3克,生薑6克,粳米爲粥,治療胃脘脹滿或腹冷痛;③紅豆蔻爲末,取少許蓄鼻中,治療風寒牙痛;④其果實含有揮髮油,促胃液分泌,芳香健胃止嘔,興奮腸壁蠕動,還可作調料,常用紅豆蔻30克爲細末,每次1克,用糖水進服,每日3次,用於治療慢性胃炎和胃神經官能症所致的胃脘痛。

保健注意

宜:

脾胃氣滯,食慾欠香,不思納谷,胸悶腹脹,噯氣反胃,舌苔厚膩者宜食。

忌:

陰虛內熱,或胃火偏盛,口乾口渴,大便燥結者忌食;乾燥綜合症及糖尿病人忌食。

如果放在湯藥中,每種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分別針對因爲濕邪內阻引起的噁心嘔吐,不思飲食,大便溏瀉,夏天中暑引起的消化道症狀,『胃腸型感冒』時的發燒兼上吐下瀉,什麼東西都不想吃,胃像呆住了一樣,這個時候,豆蔻每每會被用到。

燉肉的時候,花椒大料這樣的作料一般都和肉一起燉煮,爲的是去除肉類的膻味兒,豆蔻如果用的話,最好不要燉煮時間過長,因爲它的藥用成分是揮髮油,久燉之後會損失,所以最好在肉5成熟時再放入,味道和藥效都保全了。

燉肉的作料

燉肉的作料

我們用來燉肉的作料,諸如花椒、大料、乾薑、香葉、肉桂、胡椒、豆蔻等等,性質都是偏溫的,而且很多是中藥,多是入脾胃經的,將它們放在肉類的烹製中,是合乎生理的。

爲什麼呢?因爲肉類的消化是需要身體付出成本遠比消化糧食要多得多,過食肉類最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而這些入脾胃經的,溫性的藥物或者食物,可以分擔消化的負擔,等於給參與消化的組織細胞增加能量,使肉類儘快消化掉。

濕重體質有哪些表現?

濕重體質有哪些表現?

如果消化太慢,停留在體內,先是造成食積,之後就要轉化爲『濕』,日久天長甚至可以變成濕重的體質。

濕重體質有哪些表現?不僅胖,而且外表看上去都不清爽,正好和了濕邪的粘滯特點,這也是中醫說的過食『肥甘厚味』的後果。

不吃肉顯然不可能,少吃肉也未必能做到,那就在作料上下下功夫吧!如果你已經舌苔很膩很厚,還是止不住饞癮,那就多放點中藥材豆蔻吧。

藥店裡就可以買到,2斤肉10克豆蔻的配比,而且吃肉時儘量別與冷飲同時,因爲消化肉類的生物酶,要到食物捂熱到與體溫相等的36度時才啟動,飲冷爲伴的肉類,只能再次增加消化肉類時的身體耗能。

沙舟 發表於 2025-3-25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豆蔻三品在燉肉養生中的妙用】

豆蔻三品,皆稟天地芳香辛烈之氣,誠爲燉肉養生之要藥。考【本草綱目】"豆蔻治噎膈、除瘧疾、解酒毒"之論,其用非止調味而已。今人但知其香,未盡識其功,請爲詳析:

肉豆蔻溫澀之性,尤宜肥甘厚味。其辛香能化肉食黏膩,溫性可解寒滯,澀功善固腸滑。昔東垣老人治脾虛泄瀉,每佐以肉果,正取其溫中固脫之妙。今人燉肉多貪肥濃,佐此一味,可防滯膩傷脾。

草豆蔻溫燥之功,最契油膩之品。其氣芳香而烈,能宣中焦穢濁,【雷公炮炙論】謂其"去膈上滯氣"。凡燉肉見脘悶嘔逆者,投之輒效。嶺南醫家常用此品解蟹毒,其化濕之力可知。

白豆蔻行氣之效,尤爲食治上品。其氣清輕上揚,【千金方】載其治"胃口冷滯"。今人酒後燉肉,宜加此物,既助消化,復解酒毒。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特標其"醒脾消食"之功。

三品雖同源而異用:肉豆蔻如老成持重之士,草豆蔻似剛健峻烈之將,白豆蔻類清揚靈動之才。燉肉之際,當審體質而用:陽虛者宜肉果,濕盛者取草蔻,氣滯者選白蔻。若配伍砂仁、陳皮,其效益彰。然須記"辛香耗氣"之誡,每500克肉食用量勿逾3克,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之。
邱冬 發表於 2025-7-13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豆蔻在藥膳中的應用與辨證要旨】

豆蔻一物,實乃藥食同源之佳品。觀歷代本草,豆蔻品類有三: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雖同屬辛溫之性,然稟賦各有所長。今人燉肉習用豆蔻,誠合"食醫同源"之古訓,然須明辨體質,方得養生真諦。

考【雷公炮炙論】載草豆蔻"去口臭氣,止心腹痛",其性溫燥,善化脾胃寒濕。燉肉時佐之,非但解膩除膻,尤能助脾運化水谷。然需知肉類本屬滋膩厚味,若素體陰虛或濕熱內蘊者,徒增溫燥,反生口瘡便秘之患。故【本草備要】特誡:"陰虛血燥者禁用"。

肉豆蔻溫澀之性尤著,【藥性論】謂其"主小兒吐逆不下乳"。其妙在能固腸止瀉而不滯氣機,於脾腎陽虛之五更瀉最宜。然現代人飲食多肥甘厚味,若濫用澀腸之品,恐有閉門留寇之虞。昔年先師用藥,必察舌苔厚薄,苔膩者方敢投之。

至若白豆蔻,【本草綱目】稱其"治噎膈,除瘧疾寒熱"。其芳香之氣較前二者更清揚,尤擅宣通上焦氣機。今人燉肉多與花椒、八角同用,此正合"辛香醒脾"之旨。然須識:白豆蔻揮髮油遇熱易散,久煮則藥性大減,當於肉熟前一刻投之,方保藥效。

紅豆蔻之用,尤見匠心。【本草逢原】載其能"大補命門相火",今人多忽之。其止嘔之功甚著,鮮花含咽可解酒毒,此古人宴飲養生之智也。然其性溫烈,陰虛火旺者慎之。

吾嘗見世人燉肉,或投豆蔻過重,致湯藥辛燥難入口;或不分品類,混用致效。須知:
1. 草豆蔻宜於寒濕體質,症見舌淡苔白膩者
2. 肉豆蔻適用於脾虛久瀉,然須佐陳皮以制其澀
3. 白豆蔻量宜輕(3-6克),久病胃弱尤當慎之
4. 陰虛內熱者可用砂仁代之,既芳香化濕又不傷陰

養生之道,貴在明辨。豆蔻雖佳,亦需因人施"料"。昔張仲景治未病,首重辨證;今人用藥膳,豈可孟浪?願諸君食養之時,勿忘"四氣五味"之訓,使藥借食力,食助藥威,方得頤養天年之真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