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洪均生宗師太極拳表演有感
洪均生先生(1907-1996)乃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師承陳發科,為近代太極拳承前啟後之關鍵人物。今觀此段珍貴影像,雖畫質斑駁,然宗師拳架之精微、勁路之純正,誠可謂「形神兼備,內外合一」,足為後學範式。今試析其拳理要旨,以饗同道。
一、 纏絲勁之典範 洪師所演拳架,處處可見陳式太極「纏絲勁」之精髓。其動作非直來直往,而如春蠶吐絲,螺旋進退。觀其「金剛搗碓」一式,腰胯催動手臂,臂帶腕指,節節貫串;勁力自足跟而起,經腰脊而達指尖,正合【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要義。尤為可貴者,洪師演示時肩肘松沉,毫無僵滯,足見數十年功力積澱。
二、 剛柔相濟之妙用 世人常誤太極拳唯尚柔緩,而洪師拳架則剛柔並濟。如「掩手肱捶」發勁瞬間,腰馬合一,如弓弩驟發,然其蓄勁時又若棉裹鐵,松活至極。此般剛柔轉換,恰印證王宗岳【太極拳論】「柔過勁,剛落點」之真諦。洪師曾言:「柔化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高效地剛發。」此語實為太極拳實戰應用之圭臬。
三、 拳理與易學相融 洪師深研【易經】,將「陰陽互濟」之理融入拳法。影像中可見其重心轉換如陰陽魚交替,虛實時刻分明。如「懶扎衣」一式,左實右虛之際,右臂暗含掤勁,正合「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象。其弟子曾記述洪師授拳時,常以卦象喻拳勢,足見其國學底蘊之深厚。
四、 武德修為之彰顯 雖為表演影像,然洪師神態從容,無絲毫張揚之氣。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云:「學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心。」洪師之儀態,恰是「敬」字之體現。晚年著書立說,更以「練拳須明理」為訓,此等宗師風範,當為今人鏡鑒。
結語 此段影像雖短,然洪師拳藝之精純已可管窺。今太極拳流布四海,然或有重形輕意、逐末舍本之弊。回觀洪師之藝,恰似一劑良方:唯有根植傳統、窮究拳理,方得太極真味。冀望後學能由此影像得見高山,進而探賾索隱,庶幾不負先賢薪傳之苦衷。
(全文約78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