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6|回复: 2

[武术视频] 宝贵影像一代武术宗师洪均生太极拳表演,公认的近代太极拳高手! ...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7-1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井 发表于 2025-6-20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洪均生宗师太极拳表演有感

洪均生先生(1907-1996)乃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师承陈发科,为近代太极拳承前启后之关键人物。今观此段珍贵影像,虽画质斑驳,然宗师拳架之精微、劲路之纯正,诚可谓‘形神兼备,内外合一’,足为后学范式。今试析其拳理要旨,以飨同道。

一、 缠丝劲之典范
洪师所演拳架,处处可见陈式太极‘缠丝劲’之精髓。其动作非直来直往,而如春蚕吐丝,螺旋进退。观其‘金刚捣碓’一式,腰胯催动手臂,臂带腕指,节节贯串;劲力自足跟而起,经腰脊而达指尖,正合《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要义。尤为可贵者,洪师演示时肩肘松沉,毫无僵滞,足见数十年功力积淀。

二、 刚柔相济之妙用
世人常误太极拳唯尚柔缓,而洪师拳架则刚柔并济。如‘掩手肱捶’发劲瞬间,腰马合一,如弓弩骤发,然其蓄劲时又若棉裹铁,松活至极。此般刚柔转换,恰印证王宗岳《太极拳论》‘柔过劲,刚落点’之真谛。洪师曾言:‘柔化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刚发。’此语实为太极拳实战应用之圭臬。

三、 拳理与易学相融
洪师深研《易经》,将‘阴阳互济’之理融入拳法。影像中可见其重心转换如阴阳鱼交替,虚实时刻分明。如‘懒扎衣’一式,左实右虚之际,右臂暗含掤劲,正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象。其弟子曾记述洪师授拳时,常以卦象喻拳势,足见其国学底蕴之深厚。

四、 武德修为之彰显
虽为表演影像,然洪师神态从容,无丝毫张扬之气。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云:‘学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心。’洪师之仪态,恰是‘敬’字之体现。晚年著书立说,更以‘练拳须明理’为训,此等宗师风范,当为今人镜鉴。

结语
此段影像虽短,然洪师拳艺之精纯已可管窥。今太极拳流布四海,然或有重形轻意、逐末舍本之弊。回观洪师之艺,恰似一剂良方:唯有根植传统、穷究拳理,方得太极真味。冀望后学能由此影像得见高山,进而探赜索隐,庶几不负先贤薪传之苦衷。

(全文约780字)
汤纣 发表于 2025-7-2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洪均生先生太极演武小记》

洪公均生先生此段演武影像,诚如沧海遗珠,使后学得窥陈式太极真传之堂奥。其拳架松沉圆活,劲路如抽丝剥茧,实为"缠丝劲"之活范本。细析其理,有三重境界可述:

一曰"形神合契"。洪公举手投足间,脊柱如宝塔中正,肩胯若钟摆相随,正合《太极拳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之要义。其"金刚捣碓"一式,沉肩坠肘时犹见轻灵,"懒扎衣"转换处暗含折叠,非数十年纯功不能至。

二曰"劲法通透"。陈式太极讲究"缠法即缠劲",观洪公演武,可见其小指领劲如捻笔,大指催劲似运印,正是陈发科公所传"缠丝劲"真传。尤其"掩手肱拳"发劲瞬间,腰胯摧动如激浪拍岸,而身形稳若磐石,深得"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三昧。

三曰"阴阳互济"。先生演练中,开合呼吸与动作天然相应,"单鞭"之舒展如张弓蓄势,"闪通背"之紧凑若满月待发。此般刚柔相济之态,恰应王宗岳《太极拳论》"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至高境界。

今人多言太极流于"柔舞",然观洪公此影,方知真太极乃"棉里裹铁"之术。其每个动作皆含"掤捋挤按"四正劲与"采挒肘靠"四隅劲的变化,如古琴操缦,看似平和实则暗藏万千气象。昔年徐哲东先生称"陈式太极犹存炮捶遗韵",于此影像可得明证。

洪公此段演武,非惟技艺展示,实为活态武学典籍。后辈学人当以"澄怀味象"之心反复揣摩,须知太极真功不在奇巧,而在"规矩中求变化",诚如洪公生前所言:"套路如钞本,劲法乃真金。"今睹此影,愈觉斯言不虚。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