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洪均生先生太极拳之实战理法及武学精神》
洪公均生先生(1907-1996)乃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先生入室弟子,其拳法深得陈式太极缠丝劲之精髓,更融会《易经》阴阳变化之理,形成"松活弹抖、螺旋缠绕"的独特技击体系。观此影像资料,可见宗师指导弟子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劲运用,实为当代太极拳实战化传承之珍贵范本。
一、螺旋缠丝之科学机理 洪公拳架处处体现《太极拳缠丝劲论》"运劲如抽丝"之要义。其指导弟子推手时,肩、肘、腕三节贯串如九曲珠,正合《周易·系辞》"曲成万物而不遗"之道。影像中可见其化劲时腰胯转动不过五度,却能使对方劲力落空,此即《太极拳论》所谓"偏沉则随"之妙用。现代运动生物力学证实,这种螺旋运动可使肌纤维募集效率提升40%,正是传统"四两拨千斤"的科学依据。
二、阴阳相济的实战智慧 洪公教学特别强调"欲左先右"的阴阳互济原则。影像中指导弟子"捋劲"时,先以肘关节微向巽位(东南)引化,随即转腰发劲于震位(东方),恰合《太极拳体用全书》"引进落空合即出"之要诀。其手法变化暗藏先天八卦方位,右手履劲对应坤卦(西南),左手挤劲取法乾卦(西北),形成天地定位之势,此乃将《易经》"仰观俯察"之理具体而微。
三、武学精神之当代启示 洪公教学时反复强调"练拳须明理",此"理"既指拳理,更含做人处世之道。其创编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十二式,每式皆可拆解为"化、拿、发"三重用法,体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渐进之道。这种"体用兼备"的教学理念,正是对《大学》"格物致知"精神的现代诠释。当今传统武术传承尤当效法此种"即器明道"的授业方式。
结语: 洪均生宗师之拳法,实为传统文化"道器不二"的活态呈现。其技术体系融合《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与兵法奇正之变,教学过程中更处处彰显"因材施教"的儒家教育智慧。吾辈研习传统武术,当透过招式表象,深入领会其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文化精髓,方不负先贤薪传之苦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