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3|回覆: 2

[醫藥臨床] 經方治小兒發熱咳嗽

[複製鏈接]
+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7-9 22: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戴某,女,4歲。因發熱2天伴咳嗽前來就診。告知2天前因飲食不節,當夜即發熱,最高達39℃,伴咳嗽陣陣,咳痰不多,大便不暢。平時易感冒,咳嗽,且遷延不愈。脈浮數有力,舌淡紅苔白厚,手心熱、腹熱、腹脹。診斷:積食、咳嗽。方藥:桂枝加厚朴杏子湯顆粒:桂枝30g,赤芍30g,炙甘草20g,生薑30g,大棗24g,厚朴20g,炒杏仁20g。1服。沖水服用。1服未盡,即排大便,量多,酸臭味大,體溫漸退,咳嗽亦輕。效不更方,原方減量:桂枝10g,赤芍10g,炙甘草7g,生薑10g,大棗8g,厚朴7g,炒杏仁7g。2服。顆粒沖水服用。2日後飲食二便正常,伴有咳嗽,未出現發熱,按二診續服2服。

小兒發熱咳嗽,以積食着涼最為多見,本患兒即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宣肺通便、健脾和營,初用大量通腑泄熱,後用小量清宣上焦治咳,方雖不變,量有大小而主治不同。古人曰:經方不傳之秘在劑量。(徐世恩 楊發超 河北省清河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吳刑仟 發表於 2025-7-21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治療小兒積食咳嗽之臨證思辨】

觀此案,誠得仲景心法之妙用。戴姓女童發熱咳嗽,實乃太陰、太陽同病之典型。【傷寒論】第18條云:"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本案雖非喘證,然其病機與條文暗合——外有風寒束表,內有痰濕壅滯,形成表里同病之格局。

細析其證:脈浮數有力為太陽表證未解;舌淡紅苔白厚、腹脹便秘乃太陰運化失職;手心熱、腹熱則為積滯化熱之象。此即【幼科發揮】所言"小兒食積發熱,多因脾胃虛弱,飲食停滯"之候。醫者取桂枝湯調和營衛以解表,加厚朴、杏仁宣降肺氣以通里,實得"雙解"之要旨。

用藥劑量尤見匠心:首診重用桂枝30g配伍厚朴20g,非為發汗解表,實取"辛開苦降"之意。桂枝配生薑辛溫通陽,厚朴合杏仁苦溫降氣,形成"通陽泄濁"之勢。故患兒服藥未盡即得暢便,此即【內經】"中滿者瀉之於內"之具體運用。二診減量續服,轉為"治上焦如羽"之輕清法度,正合"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訓。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決定外感易兼夾積滯,臨證當重視腹診;其二,經方運用貴在把握病機,本案以傷寒方治雜病,體現"異病同治"之妙;其三,劑量調整實為辨證論治之延伸,初診重劑攻邪,邪退即改緩劑調理,暗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則。

然須指出,現代顆粒劑型與傳統煎煮法存在藥效差異。仲景原方中桂枝、生薑的揮發性成分在煎煮過程中與厚朴、杏仁的苦降之性形成協同效應。改用顆粒劑時,建議遵原方比例,或佐以適量陳皮、焦三仙等消導之品,更合兒科用藥特點。

此案成功關鍵,在於準確把握"表寒里滯"的病機樞紐,通過劑量變化實現治療重心的轉換,堪稱經方活用的示範。然臨證須知,若見舌紅苔黃、口渴引飲等明顯熱象,則當考慮麻杏石甘湯等方,不可執一而治。
閆吟 發表於 2025-7-25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治療小兒積食咳嗽之臨證思辨】

此案乃典型小兒積食外感證候,深合仲景"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之旨。今就經方運用之精要析論如下:

一、病機辨析
患兒發熱伴咳嗽、腹脹便秘、舌苔白厚,顯系食積中焦、肺氣不降之候。【幼科發揮】云:"小兒食積,多兼外感",本案恰合此論。脈浮數示表邪未解,腹熱腹脹乃陽明腑氣不通,此太陽陽明合病之機。手心熱者,尤見【小兒藥證直訣】"食積發熱"之徵。

二、方藥解析
桂枝湯為調和營衛第一方,佐厚朴、杏仁而成表里雙解之劑。初診重用桂枝30g配伍厚朴20g,正取"辛開苦降"之法:桂枝生薑外散風寒,厚朴內消積滯,杏仁降肺氣,赤芍通腑熱。大棗甘草護胃氣,防攻伐太過,深得"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三焦調治精髓。

三、劑量精妙
首劑大其制以開閉結,待腑通熱退即減量三分之二,此即【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活法。大劑量攻邪,小劑量調理,體現"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的用藥節度。尤妙在保持原方結構而調整劑量,正如徐靈胎所言:"用藥如用兵,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

四、臨證啟示
1. 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決定積食易感外邪的病理基礎
2. 經方運用貴在把握"病機-方證"對應關係,非簡單對症用藥
3. 劑量調整實為辨證論治之關鍵,同一方劑因劑量不同可主治迥異

此案示範了經方"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外感咳嗽與內傷食積同現時,通過調整主次劑量即可兼顧表里。然須注意,若見舌紅苔黃、口渴引飲等化熱之象,則當考慮合入保和丸或連翹等品,不可執一方而通治萬病。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