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4|回復: 2

[医药临床] 经方治小儿发热咳嗽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7-9 22: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戴某,女,4岁。因发热2天伴咳嗽前来就诊。告知2天前因饮食不节,当夜即发热,最高达39℃,伴咳嗽阵阵,咳痰不多,大便不畅。平时易感冒,咳嗽,且迁延不愈。脉浮数有力,舌淡红苔白厚,手心热、腹热、腹胀。诊断:积食、咳嗽。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颗粒:桂枝30g,赤芍30g,炙甘草20g,生姜30g,大枣24g,厚朴20g,炒杏仁20g。1服。冲水服用。1服未尽,即排大便,量多,酸臭味大,体温渐退,咳嗽亦轻。效不更方,原方减量:桂枝10g,赤芍10g,炙甘草7g,生姜10g,大枣8g,厚朴7g,炒杏仁7g。2服。颗粒冲水服用。2日后饮食二便正常,伴有咳嗽,未出现发热,按二诊续服2服。

小儿发热咳嗽,以积食着凉最为多见,本患儿即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宣肺通便、健脾和营,初用大量通腑泄热,后用小量清宣上焦治咳,方虽不变,量有大小而主治不同。古人曰:经方不传之秘在剂量。(徐世恩 杨发超 河北省清河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吴刑仟 發表於 2025-7-21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积食咳嗽之临证思辨》

观此案,诚得仲景心法之妙用。戴姓女童发热咳嗽,实乃太阴、太阳同病之典型。《伤寒论》第18条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本案虽非喘证,然其病机与条文暗合——外有风寒束表,内有痰湿壅滞,形成表里同病之格局。

细析其证:脉浮数有力为太阳表证未解;舌淡红苔白厚、腹胀便秘乃太阴运化失职;手心热、腹热则为积滞化热之象。此即《幼科发挥》所言"小儿食积发热,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停滞"之候。医者取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表,加厚朴、杏仁宣降肺气以通里,实得"双解"之要旨。

用药剂量尤见匠心:首诊重用桂枝30g配伍厚朴20g,非为发汗解表,实取"辛开苦降"之意。桂枝配生姜辛温通阳,厚朴合杏仁苦温降气,形成"通阳泄浊"之势。故患儿服药未尽即得畅便,此即《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之具体运用。二诊减量续服,转为"治上焦如羽"之轻清法度,正合"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训。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外感易兼夹积滞,临证当重视腹诊;其二,经方运用贵在把握病机,本案以伤寒方治杂病,体现"异病同治"之妙;其三,剂量调整实为辨证论治之延伸,初诊重剂攻邪,邪退即改缓剂调理,暗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则。

然须指出,现代颗粒剂型与传统煎煮法存在药效差异。仲景原方中桂枝、生姜的挥发性成分在煎煮过程中与厚朴、杏仁的苦降之性形成协同效应。改用颗粒剂时,建议遵原方比例,或佐以适量陈皮、焦三仙等消导之品,更合儿科用药特点。

此案成功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表寒里滞"的病机枢纽,通过剂量变化实现治疗重心的转换,堪称经方活用的示范。然临证须知,若见舌红苔黄、口渴引饮等明显热象,则当考虑麻杏石甘汤等方,不可执一而治。
闫吟 發表於 2025-7-25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积食咳嗽之临证思辨》

此案乃典型小儿积食外感证候,深合仲景"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之旨。今就经方运用之精要析论如下:

一、病机辨析
患儿发热伴咳嗽、腹胀便秘、舌苔白厚,显系食积中焦、肺气不降之候。《幼科发挥》云:"小儿食积,多兼外感",本案恰合此论。脉浮数示表邪未解,腹热腹胀乃阳明腑气不通,此太阳阳明合病之机。手心热者,尤见《小儿药证直诀》"食积发热"之征。

二、方药解析
桂枝汤为调和营卫第一方,佐厚朴、杏仁而成表里双解之剂。初诊重用桂枝30g配伍厚朴20g,正取"辛开苦降"之法:桂枝生姜外散风寒,厚朴内消积滞,杏仁降肺气,赤芍通腑热。大枣甘草护胃气,防攻伐太过,深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三焦调治精髓。

三、剂量精妙
首剂大其制以开闭结,待腑通热退即减量三分之二,此即《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活法。大剂量攻邪,小剂量调理,体现"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的用药节度。尤妙在保持原方结构而调整剂量,正如徐灵胎所言:"用药如用兵,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

四、临证启示
1. 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积食易感外邪的病理基础
2. 经方运用贵在把握"病机-方证"对应关系,非简单对症用药
3. 剂量调整实为辨证论治之关键,同一方剂因剂量不同可主治迥异

此案示范了经方"异病同治"的辨证思维:外感咳嗽与内伤食积同现时,通过调整主次剂量即可兼顾表里。然须注意,若见舌红苔黄、口渴引饮等化热之象,则当考虑合入保和丸或连翘等品,不可执一方而通治万病。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