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7|回復: 2

[医药临床] 小腿溃疡的分型辨治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7-9 2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小腿溃疡又称慢性小腿溃疡、静脉曲张性溃疡、郁积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属中医臁疮、裤口毒、裙边疮等范畴。本病多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和丹毒等病。多因久站或负担重物,导致下肢脉络瘀滞不畅,加之湿热之邪下逼,气滞血瘀、瘀久化热、腐蚀皮肉而成溃疡。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四型辨治。

气滞血瘀型:局部瘙痒,皮肤粗糙,可见褐色斑,患处紫暗肿胀,或见青筋暴露,其形状如蚯蚓,或皮肤破损,有少量渗液;舌质黯或边有瘀点,苔白或薄黄,脉弦涩。治宜行气活血。

处方:忍冬藤20g,丹参、当归各15g,枳壳12g,桃仁、地龙、牛膝、红花、川芎、青皮、木香、赤芍、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服,分早晚2次服。

湿热毒盛型:局部凹陷性水肿,溃疡处有黄色分泌物,气味臭秽,周围皮肤红肿热痛,下肢肿胀,全身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金银花、薏苡仁各30g,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丹参各15g,皂角刺、赤芍、防己、栀子、苍术、泽泻、黄柏、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服,分早晚2次服。

寒湿阻络型:畏寒肢冷,患处肉芽水肿、色淡,分泌物较清稀,淋漓不断,面色无华,日久不愈,舌质淡紫而润,舌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散寒化湿通络。

处方:丹参、忍冬藤各15g,桂枝、干姜、独活、茯苓、白术、苍术、猪苓、地龙、赤芍、川芎、牛膝、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服,分早晚2次服。

气血虚弱型:疮面下陷,日久不愈,患处肉芽水肿、色淡,面色苍白,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生肌。

处方:黄芪、丹参各20g,当归、熟地、何首乌、枸杞子、忍冬藤各15g,党参、茯苓、白术、川芎、赤芍、炙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服,分早晚2次服。(丁树栋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思斌 發表於 2025-4-19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臁疮辨治枢要》
臁疮一证,乃下肢气血壅滞、湿热搏结所致,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观历代医家论述,陈实功《外科正宗》言"外臁易愈,内臁难痊",实因三阴经循行部位气血运行有别。今就临床常见四型详析其要:

一、气滞血瘀证
此证多见《医林改错》所谓"血瘀络脉"之候。方中忍冬藤、丹参为君,取其通络活血之效;佐以地龙、牛膝引药下行,深合《本草纲目》"牛膝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之论。然青皮、木香用量宜慎,过则耗气,当遵《本草经疏》"气血虚者禁用"之诫。

二、湿热毒盛证
此型当宗《疡科心得集》"治疡三要"之法。方中金银花、鱼腥草相须为用,暗合吴鞠通"银翘法";薏苡仁、泽泻配伍,深得《金匮要略》"湿痹分消"之旨。然黄柏、栀子苦寒败胃,宜佐苍术运脾,方合东垣"脾胃论"要义。

三、寒湿阻络证
此证尤重"温通"二字,桂枝、干姜同用,取法仲景当归四逆汤意;独活、地龙相配,暗合《千金要方》治痹思路。然需注意《景岳全书》所云:"阳虚者,补而兼暖",故可酌加黄芪15g以助温运之力。

四、气血两虚证
此型当循《外科启玄》"托里消毒"之法。黄芪、当归取当归补血汤方义;熟地、枸杞子滋阴养血,合《外科证治全生集》"阳和汤"化裁之意。然补益之剂需佐忍冬藤等通络药,免生壅滞之弊。

临证须知:
1. 外治尤重:可辅以《医宗金鉴》九一丹提脓祛腐,或生肌玉红膏外敷
2. 调摄要点:忌久立远行,当仿《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常作踝泵运动
3. 变证处理:若见肉芽紫暗,可加乳香、没药各6g,取张锡纯活络效灵丹意

臁疮缠绵,非朝夕可愈。医者当遵《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训,分期论治,内外兼调,方能收效。然今人饮食劳倦与古不同,临证又需灵活化裁,不可执方而治。
朱卯 發表於 2025-4-19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臁疮辨治枢要刍议》

臁疮一证,乃气血乖违、湿热搏结之候。观历代医籍,《外科正宗》谓其"外臁易治,内臁难瘥",《医宗金鉴》详辨三阴三阳之异,皆示人当审证求因。今就临床常见四型,略陈管见。

一、气滞血瘀证,实为病之始基。《血证论》云:"气结则血凝",此型多见络脉瘀阻之象。方中忍冬藤、丹参并用,取其通络而不伤正;地龙、牛膝相伍,既引药下行,复能活血通经。然青皮、木香之属,量宜斟酌,过则耗气,学者当知。

二、湿热毒盛证,乃正邪交争之剧。《疡科心得集》所谓"湿热下注,化为火毒"者是也。处方暗合五味消毒饮意,而增薏苡仁、泽泻淡渗,防己、栀子分消,颇得"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惟黄柏苦寒,中病即止,毋令伐胃。

三、寒湿阻络证,多因失治误治而来。《外科全生集》强调"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之法。方中桂枝、干姜同用,深得辛温通达之妙;佐以五苓化裁,既祛湿邪,复护中阳。然临床须细察舌润脉紧之真假,恐有真热假寒之变。

四、气血虚弱证,常见于久病之辈。《外科启玄》谓:"肌肉不能自生,必借补益之功。"黄芪、当归补血汤为底,佐以何首乌、枸杞滋养精血,尤合"精血同源"之义。然疮面下陷者,当参合托里透脓之法,非纯补可愈。

要之,臁疮辨治,当守"有诸内必形诸外"之训。四型虽分,实则每多兼夹。如瘀久化热、虚中夹实之候,尤须详辨。所列诸方,皆示人以规矩,临证尚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变。至若外治之法、调摄之宜,亦不可偏废,庶几可收全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