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6|回覆: 2

[醫藥臨床] 小兒夏季熱治驗一則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7-9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劉某,男,7歲。緣患者6月16日突然發病,高燒至39.6℃。急入某醫院住院治療,診爲『小兒夏季熱』。經打針、服藥(用藥不明。家屬代訴:打了消炎針,吃了退燒藥)連用3天,患兒體溫仍在38.6℃~39.4℃之間。家屬心急如焚,攜患兒自動出院,求治於余。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氣血。患兒精神疲憊乏力,口渴心煩,舌紅而干,脈大而虛。

診斷:發熱(暑熱傷氣,耗傷津液)。

治則:清暑泄熱,補氣生津。

方藥:清暑益氣湯加味:西洋參10g,石斛10g,麥冬10g,知母10g,黃連5g,竹葉8g,生梔子仁10g,甘草5g,西瓜翠衣50g,荷梗一段。後兩藥自備。日服1劑,水煎2次分服。

方中用黃連、竹葉、荷梗、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西洋參、知母、麥冬、石斛、甘草,益氣生津,用生梔仁泄三焦之火而除煩,諸藥合用,共具清暑泄熱,益氣生津之功。

療效觀察:患兒服上方2服病減,體溫37.8℃,煩渴大減,能安然入睡,服完3服藥後,熱退身安,繼用四君子湯加味,調理3日而康復如初。

清暑益氣湯爲暑熱傷氣,口渴心煩而設。暑爲陽邪,暑熱傷人,耗氣傷津。古代醫家張潔古云:『肺主氣,夏熱火盛灼金,肺受傷而氣虛。』故治療暑熱傷氣者,非但要清除暑熱,還需益氣生津。

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自身的修復能力和對內、外環境的適應能力。今患兒正氣先虛,病邪乘虛而入,正邪相爭則高燒不退。而清暑益氣湯大有扶正祛邪之功,尤以西洋參一味,大補元氣,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與清熱解暑藥共用,使正氣來復,迫使病邪退卻,而獲如鼓應桴之效。(鍾志明 江西省宜春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7-16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兒夏季熱辨治樞要暨清暑益氣湯方義闡微】

鍾志明醫師所載劉某案,誠爲暑熱傷氣之典型治驗。余觀此案辨證精當,方藥契合病機,深合【內經】"先別陰陽"之旨,今試爲剖析其理法方藥之要義。

一、病機辨析
患兒盛夏發病,高熱持續不退,伴見神疲口渴、舌紅脈虛,顯系暑熱傷氣之候。王孟英【溫熱經緯】有云:"暑傷氣分,汗多脈散,喘渴欲脫者,生脈散主之。"本案雖未至喘脫,然氣津兩傷之機已現。張景岳謂"暑本夏月之熱病",其性升散,最易耗氣傷津。患兒前醫但用消炎退熱而未顧護氣陰,故療效不彰。

二、方藥解析
清暑益氣湯出自李東垣【脾胃論】,本案化裁尤具匠心:
1. 清熱組藥:黃連苦寒直折心火,竹葉清心除煩,荷梗、西瓜翠衣取"以皮走皮"之意,清透暑熱而不傷正。【本草備要】稱西瓜翠衣"解暑熱,除煩渴",誠夏季熱之要藥。
2. 益氣生津:西洋參補氣養陰,合麥冬、石斛成"金水相生"之勢;知母既清陽明之熱,又潤肺胃之燥。此組藥物暗合生脈散之意,而力更雄厚。
3. 梔子仁爲點睛之筆,取其清三焦鬱火之效,使熱邪從小便而解,正應【傷寒論】"梔子豉湯"除煩之法。

三、治療次第
先以清暑益氣湯急則治標,待熱退後轉用四君子湯調理,深得"治暑必顧中氣"之要。汪昂【醫方集解】強調:"暑傷元氣,藥宜甘溫。"本案調理階段以四君培土生金,既固既愈之功,又防暑熱復熾,實爲善後之良策。

四、理論發微
此案成功關鍵,在於把握"暑熱"與"氣虛"之標本關係。葉天士【三時伏氣外感篇】指出:"夏暑發自陽明,古人以白虎湯爲主方,後賢劉河間創議迥出諸家,謂溫熱時邪,當分三焦投藥。"本案上焦用竹葉、梔子清心除煩,中焦取西洋參、麥冬益氣養陰,下焦借知母、石斛滋水制火,三焦分消之法隱然其中。

結語:夏季熱一症,現代醫學多歸因於體溫調節中樞未臻完善。然中醫從氣陰兩傷立論,以"清暑不傷正,補虛不礙邪"爲治療準則,本案可爲範式。然須注意,臨床運用當隨證加減:若兼濕邪者當加藿香、佩蘭;抽搐者宜入鉤藤、羚羊角。醫者貴在知常達變,方不負"辨證論治"之旨。
李文義 發表於 2025-8-2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兒夏季熱辨治樞要暨清暑益氣湯方義闡微】

鍾志明醫師所載劉某醫案,誠爲暑熱傷氣之典型證治。本案辨證精準,方藥熨帖,深得東垣清暑益氣之法,更參合溫病學派護陰要旨,實堪爲兒科暑證治療範式。今就病機方義略陳管見,以明暑熱證治之樞要。

一、病機辨正
患兒高熱持續、口渴心煩、舌紅脈虛,顯系暑熱燔灼、氣津兩傷之候。【溫熱經緯】有云:"暑傷氣分,汗多煩渴,脈虛身熱。"此案正合王氏所論。細析其理:暑爲陽邪,其性升散,最易耗氣傷津。患兒初用消炎退熱西藥未效者,蓋因未識"壯火食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機,徒清其熱未補其虛,故熱勢纏綿不退。

二、方藥析微
清暑益氣湯原出【脾胃論】,本案化裁尤具匠心:
1. 清熱不傷正:黃連、梔子仁清三焦鬱火,配西瓜翠衣(【本草再新】謂其"涼心降火")、荷梗(【隨息居飲食譜】稱其"通氣清暑"),取輕清透泄之性,避苦寒敗胃之弊。
2. 補虛不助邪:西洋參(【醫學衷中參西錄】贊其"補氣陰而不助火")配伍麥冬、石斛,暗合生脈散之意,使元氣充而暑熱自退。尤妙在知母一藥,既助西洋參益氣,又協黃連清熱,誠如【本草綱目】所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

三、治法啟示
此案啟示暑熱證治三要:
1. 暑必兼濕:方中荷梗、西瓜翠衣兼具化濕之效,防暑濕相搏。
2. 氣津同補:遵葉天士"暑傷氣陰,當以甘酸斂津"之訓,參、麥、斛並用。
3. 中病即止:熱退後轉投四君子湯調理,深合"衰其大半而止"(【素問·五常政大論】)之旨。

四、臨證注意
1. 現代臨床用西洋參需辨體質,陰虛甚者宜之,若兼脾虛便溏,可易爲太子參。
2. 西瓜翠衣取材當取青皮與白肉間部分,過厚則效減。
3. 兒科用藥尤需注意:黃連用量宜控制在3-6g,本案5g堪稱規範。

此案成功關鍵,在於把握"暑熱-氣陰"之病理軸心,將李東垣益氣法與王孟英清暑法熔於一爐,非深通醫理者不能爲此。然需申明:暑證變化多端,若見神昏驚厥,又當急用紫雪、至寶等法,不可執此一方而應萬變。學者當參合【溫病條辨】"上焦篇"暑溫諸條,方能全面掌握暑證辨治精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