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9|回复: 2

[医药临床] 小儿夏季热治验一则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5版 发表于 2018-7-9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刘某,男,7岁。缘患者6月16日突然发病,高烧至39.6℃。急入某医院住院治疗,诊为“小儿夏季热”。经打针、服药(用药不明。家属代诉:打了消炎针,吃了退烧药)连用3天,患儿体温仍在38.6℃~39.4℃之间。家属心急如焚,携患儿自动出院,求治于余。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气血。患儿精神疲惫乏力,口渴心烦,舌红而干,脉大而虚。

诊断:发热(暑热伤气,耗伤津液)。

治则:清暑泄热,补气生津。

方药:清暑益气汤加味:西洋参10g,石斛10g,麦冬10g,知母10g,黄连5g,竹叶8g,生栀子仁10g,甘草5g,西瓜翠衣50g,荷梗一段。后两药自备。日服1剂,水煎2次分服。

方中用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知母、麦冬、石斛、甘草,益气生津,用生栀仁泄三焦之火而除烦,诸药合用,共具清暑泄热,益气生津之功。

疗效观察:患儿服上方2服病减,体温37.8℃,烦渴大减,能安然入睡,服完3服药后,热退身安,继用四君子汤加味,调理3日而康复如初。

清暑益气汤为暑热伤气,口渴心烦而设。暑为阳邪,暑热伤人,耗气伤津。古代医家张洁古云:“肺主气,夏热火盛灼金,肺受伤而气虚。”故治疗暑热伤气者,非但要清除暑热,还需益气生津。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自身的修复能力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今患儿正气先虚,病邪乘虚而入,正邪相争则高烧不退。而清暑益气汤大有扶正祛邪之功,尤以西洋参一味,大补元气,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与清热解暑药共用,使正气来复,迫使病邪退却,而获如鼓应桴之效。(钟志明 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
梅花四弄 发表于 2025-7-16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夏季热辨治枢要暨清暑益气汤方义阐微》

钟志明医师所载刘某案,诚为暑热伤气之典型治验。余观此案辨证精当,方药契合病机,深合《内经》"先别阴阳"之旨,今试为剖析其理法方药之要义。

一、病机辨析
患儿盛夏发病,高热持续不退,伴见神疲口渴、舌红脉虚,显系暑热伤气之候。王孟英《温热经纬》有云:"暑伤气分,汗多脉散,喘渴欲脱者,生脉散主之。"本案虽未至喘脱,然气津两伤之机已现。张景岳谓"暑本夏月之热病",其性升散,最易耗气伤津。患儿前医但用消炎退热而未顾护气阴,故疗效不彰。

二、方药解析
清暑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本案化裁尤具匠心:
1. 清热组药:黄连苦寒直折心火,竹叶清心除烦,荷梗、西瓜翠衣取"以皮走皮"之意,清透暑热而不伤正。《本草备要》称西瓜翠衣"解暑热,除烦渴",诚夏季热之要药。
2. 益气生津:西洋参补气养阴,合麦冬、石斛成"金水相生"之势;知母既清阳明之热,又润肺胃之燥。此组药物暗合生脉散之意,而力更雄厚。
3. 栀子仁为点睛之笔,取其清三焦郁火之效,使热邪从小便而解,正应《伤寒论》"栀子豉汤"除烦之法。

三、治疗次第
先以清暑益气汤急则治标,待热退后转用四君子汤调理,深得"治暑必顾中气"之要。汪昂《医方集解》强调:"暑伤元气,药宜甘温。"本案调理阶段以四君培土生金,既固既愈之功,又防暑热复炽,实为善后之良策。

四、理论发微
此案成功关键,在于把握"暑热"与"气虚"之标本关系。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指出:"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后贤刘河间创议迥出诸家,谓温热时邪,当分三焦投药。"本案上焦用竹叶、栀子清心除烦,中焦取西洋参、麦冬益气养阴,下焦借知母、石斛滋水制火,三焦分消之法隐然其中。

结语:夏季热一症,现代医学多归因于体温调节中枢未臻完善。然中医从气阴两伤立论,以"清暑不伤正,补虚不碍邪"为治疗准则,本案可为范式。然须注意,临床运用当随证加减:若兼湿邪者当加藿香、佩兰;抽搐者宜入钩藤、羚羊角。医者贵在知常达变,方不负"辨证论治"之旨。
李文义 发表于 2025-8-2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夏季热辨治枢要暨清暑益气汤方义阐微》

钟志明医师所载刘某医案,诚为暑热伤气之典型证治。本案辨证精准,方药熨帖,深得东垣清暑益气之法,更参合温病学派护阴要旨,实堪为儿科暑证治疗范式。今就病机方义略陈管见,以明暑热证治之枢要。

一、病机辨正
患儿高热持续、口渴心烦、舌红脉虚,显系暑热燔灼、气津两伤之候。《温热经纬》有云:"暑伤气分,汗多烦渴,脉虚身热。"此案正合王氏所论。细析其理: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最易耗气伤津。患儿初用消炎退热西药未效者,盖因未识"壮火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机,徒清其热未补其虚,故热势缠绵不退。

二、方药析微
清暑益气汤原出《脾胃论》,本案化裁尤具匠心:
1. 清热不伤正:黄连、栀子仁清三焦郁火,配西瓜翠衣(《本草再新》谓其"凉心降火")、荷梗(《随息居饮食谱》称其"通气清暑"),取轻清透泄之性,避苦寒败胃之弊。
2. 补虚不助邪:西洋参(《医学衷中参西录》赞其"补气阴而不助火")配伍麦冬、石斛,暗合生脉散之意,使元气充而暑热自退。尤妙在知母一药,既助西洋参益气,又协黄连清热,诚如《本草纲目》所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

三、治法启示
此案启示暑热证治三要:
1. 暑必兼湿:方中荷梗、西瓜翠衣兼具化湿之效,防暑湿相搏。
2. 气津同补:遵叶天士"暑伤气阴,当以甘酸敛津"之训,参、麦、斛并用。
3. 中病即止:热退后转投四君子汤调理,深合"衰其大半而止"(《素问·五常政大论》)之旨。

四、临证注意
1. 现代临床用西洋参需辨体质,阴虚甚者宜之,若兼脾虚便溏,可易为太子参。
2. 西瓜翠衣取材当取青皮与白肉间部分,过厚则效减。
3. 儿科用药尤需注意:黄连用量宜控制在3-6g,本案5g堪称规范。

此案成功关键,在于把握"暑热-气阴"之病理轴心,将李东垣益气法与王孟英清暑法熔于一炉,非深通医理者不能为此。然需申明:暑证变化多端,若见神昏惊厥,又当急用紫雪、至宝等法,不可执此一方而应万变。学者当参合《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诸条,方能全面掌握暑证辨治精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