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94|回覆: 2

[醫藥臨床] 腹瀉日久脾胃陰津大傷驗案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7-6 2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某,女,88歲,2017年3月20日診。患者形體消瘦,行動疲憊無力,動則心慌,無食慾感,不欲進食,面色萎黃,皮膚鬆軟無弾性,脈沉而無力,舌體痩,舌兩邊有齒痕,舌質暗紅,乾燥無津,舌面有小裂紋而疼。患者素來形體較瘦弱,正氣不足,腹瀉日久,傷津耗液,脾胃陰津大傷,不能敷布津液,口舌乾燥無津,致舌面光剝無苔和小裂紋而疼。

治則:補脾胃生津液。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味:太子參20g,白朮15g,茯苓20g,炒扁豆30g,蓮子20g,懷山藥20g,黃芪30g,制附子15g,乾薑12g,砂仁12g,山萸肉15g,黃精20g,炙甘草20g。每劑水煎3次混合,取澄清液約1200ml,每次服300ml,日服4次。

二診:上方藥連服10劑,腹瀉基本控制,自覺較前有力,舌質、色較前有好轉,有食慾感,但舌面仍無苔。治療爲原方去乾薑,加石斛20g,麥冬15g,生地15g,玉竹20g。10服。服法同前。

三診:自覺身體較前有力,大便溏不成形,1日1次,口舌乾燥有好轉,有食慾感,能進若干食物。脈沉緩較前有力,舌質淡紅,舌面部分區域有薄白苔,治療同二診處方繼服10服,服法同前。

四診:舌邊齒痕仍存在。治療同上方增損繼服5服,以鞏固療效。全程共服中藥35服。

此患者素來形體瘦弱,正氣不足,復遇腹瀉日久,損傷脾胃,陰津大傷,不能敷布津液以營養四肢百骸(營養極度缺乏症)。方藥選用參苓白朮散加味:太子參、山藥、茯苓、黃精、黃芪、山萸肉,健脾胃、生津液、益胃陰、補元氣,補而不膩而治其本;白朮、蓮子、白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濕止瀉治其標;炙甘草健脾和中;乾薑性溫,守而不走而止瀉;用附子隨補氣藥溫補脾胃之陽,隨補血藥以滋補脾胃之真陰。二診時,脾胃之陽基本恢復,腹瀉基本控制。加石斛、麥冬、生地、玉竹,以增強滋生脾胃之陰。況且太子參、玉竹、黃精、山萸肉四者相輔相成,增強補脾益氣、養胃生津,使脾胃陰復則病除。隨訪三月身體健康無異常。(郭俊田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3-27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此案乃脾胃陰津久耗之典型證候,治療層次分明,頗具章法。患者年高體弱,久瀉傷陰,呈現氣陰兩虛之候。初診以參苓白朮散爲底方,妙在佐以附子、乾薑溫陽助運,暗合"陽生陰長"之旨;黃芪、黃精並用,既補脾肺之氣,又滋脾腎之陰,乃虛實兼顧之策。二診見陰傷未復,及時減辛燥之乾薑,增石斛、麥冬等甘涼濡潤之品,正合"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訓。三診見薄苔漸生,乃胃氣來復之佳兆,故守方續進。全案始終把握"健脾益氣以資化源,甘潤養陰以復津液"之要訣,其用藥法度有三妙:一則補而不滯,二則溫而不燥,三則滋而不膩。尤值稱道者,乃循序漸進之治療節奏,先固其本,後調其標,終使八旬高齡患者氣陰得復。然高齡久病,後續當以膏方緩調,可酌加阿膠、龜甲膠等血肉有情之品,佐少量陳皮、砂仁醒脾,以期長效。
許佬 發表於 2025-7-29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久瀉傷陰證治發微——郭俊田醫案評析】

郭俊田先生此案,誠爲治療老年久瀉傷陰之典範。患者年近九旬,形銷骨立,舌裂無津,乃典型脾胃陰津大傷之候。細析其理法方藥,頗合【內經】"損者益之""燥者濡之"之旨,今試爲闡發三要:

一、病機樞要在於"陰陽兩損"
案中患者既見舌裂無苔之陰傷,復現脈沉無力之陽弱,此非單純滋陰或溫陽可解。郭氏以參苓白朮散爲底方,佐附子、乾薑溫煦中陽,配黃精、山萸濡養胃陰,暗合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妙。尤妙在初診即陰陽並調,未蹈俗醫見燥投潤之弊。

二、用藥次第彰顯"標本緩急"
首診以止瀉存津爲急務,取扁豆、蓮子實脾止瀉;二診瀉止即減辛熱之乾薑,增石斛、麥冬等甘涼濡潤之品,正合葉天士"胃喜柔潤"之論。此等進退章法,深得【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三昧。

三、選藥配伍暗藏"升降相因"
方中砂仁芳香醒脾,與山藥之靜守相伍;黃芪升發脾陽,配茯苓之滲降相成。此等配伍,既避純補壅滯之弊,又防滋潤礙脾之虞,實得李東垣升降學說精髓。

然此案猶有可商之處:患者舌邊齒痕終未全消,若早佐少量檀香、蘇梗等流動氣機之品,或可助津液布散。另【臨證指南醫案】云:"老年陽衰,陰藥當佐以蒸動。"若於養陰藥中稍加肉桂引火歸元,可能更助氣化。

要之,此案啟示吾輩:治老年久瀉,當把握"陽損及陰"病機演變,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注重"甘溫與甘涼並用"配伍法度。郭氏此方雖本於古法,而活用之妙,堪爲後學津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