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3|回覆: 2

[醫藥臨床] 夏季小驗方六則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30 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腰痛:西瓜皮、青皮各30g,陰乾研磨成面,用黃酒調,空腹服15g,每日2次。

高膽固醇血症:花椒、綠豆各9g,研末,加芹菜汁20ml混合拌勻,做成降脂沖劑,內服,每日1次,30天爲1個療程。

中暑發熱:鮮苦瓜1個,截斷去瓤,納入茶葉,再接合,懸掛通風處陰乾。每次6~9g。水煎或泡開水代茶飲。

過敏性皮炎:乾燥荷葉500g,用水5000ml,煮至2500ml,擦洗患處,並用貫眾末和油塗患部,每日2次,數次即愈。

丹毒:土茯苓、野菊花各30g,冷水浸泡片刻,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劑。

蕁麻疹:大風子30g,大蒜15g,搗爛,加水100ml,煮沸約5分鐘,塗搽患部。多數外搽1次即可見效。(郭旭光 山東萊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4-23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季驗方六則評註與使用要義】

暑氣蒸騰之際,民間驗方誠爲調攝之助。今就所載六方,依【本草綱目】【外台秘要】等典籍要義,作專業評述如下:

一、腰痛方取西瓜皮(【本草再新】稱"西瓜翠衣")配青皮,乃取"皮以治皮"之理。然需辨明腰痛屬濕熱者宜之,若腎虛腰痛則非所宜。黃酒爲引,取其溫通之性,空腹服法源自【雷公炮炙論】"病在腰脊,先飢而服"之說。現代研究證實西瓜皮含蘋果酸等成分,確有抗炎之效。

二、降脂方中花椒配綠豆,暗合"辛涼相濟"之法。然花椒用量需慎,陰虛火旺者忌用。芹菜汁宜取鮮榨,其芹菜素成分經實驗證實可調節脂代謝。此方配伍符合【食療本草】"以滑養竅"之旨,但療程設置當隨證加減。

三、苦瓜茶方源出【閩南民間草藥】,苦瓜"截瘧如神"(【本草求真】),合茶葉清暑,正合"夏月伏陰在內"之病機。然脾胃虛寒者當佐以生薑三片同煎。現代藥理學證實苦瓜苷確有解熱作用。

四、皮炎驗方中荷葉煮水外洗,本於【證治準繩】"荷錢湯"法度。貫眾外用首載【聖惠方】,其鞣質成分可收斂止癢。然需注意:滲出性皮炎宜冷敷,乾燥性皮炎宜溫洗,此【外科正宗】所謂"辨濕燥而後施治"也。

五、丹毒方取土茯苓、野菊花,乃"清熱解毒"經典藥對。土茯苓用量可隨證增至50g,【滇南本草】謂其"專治楊梅瘡毒",現代研究證實其含落新婦苷,確有抗鏈球菌作用。煎法強調冷水浸泡,此遵【炮炙大法】"取其氣全"之訓。

六、蕁麻疹方中大風子配大蒜,屬"辛溫透表"之法。然大風子有毒,【醫林纂要】明言"外用勿過三分",此方用量偏大,建議改爲大風子油外塗更爲穩妥。大蒜所含蒜素確有抗組胺作用,但皮膚破損者忌用。

凡驗方之用,當恪守三則:一辨體質之寒熱虛實,二明藥材之炮製用法,三察病情之傳變順逆。昔張介賓有言:"方不在奇,契證則靈。"讀者諸君宜參此理,臨證之際仍需延醫辨證,方保無虞。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25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季驗方六則考釋與臨證芻議】

郭旭光先生所輯六則驗方,頗具民間醫藥特色,然其中藥物配伍與用法頗有可商榷之處。今依【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等經典,略作考釋如下:

一、腰痛方取西瓜皮(【本草綱目】稱"西瓜翠衣")配青皮,此乃"以皮行皮"之法。然考【本草備要】,青皮主肝經氣滯,西瓜皮利濕熱,若屬寒濕腰痛,黃酒送服反易助濕。建議加杜仲10g以壯腰膝,更合"標本兼顧"之旨。

二、降脂方中花椒溫中、綠豆解毒,然【食療本草】明載芹菜汁"性涼滑利",與花椒辛溫之性相左。建議改用山楂9g代花椒,既合"酸甘化陰"之理,又符現代藥理降脂之效。

三、苦瓜茶方源出【閩南民間草藥】,然茶葉性涼,苦瓜苦寒,若暑熱挾濕者服之,恐傷脾胃陽氣。可佐生薑三片同煎,既制其寒,又助發散暑邪。

四、荷葉外用方見【太平聖惠方】,然貫眾(【本經】稱"貫節")有毒,外用宜慎。建議改用黃柏末調塗,既合"清熱燥濕"之治,又避毒性之虞。

五、丹毒方取土茯苓解毒、野菊花清熱,確爲正治。然【外科正宗】強調"治丹毒須分表里",若見惡寒發熱,當加金銀花15g以透邪外出。

六、蕁麻疹方用大風子(【本草衍義】稱"大楓子")配大蒜,此方峻烈,僅適於濕熱蘊結之證。若屬血虛風燥者,反致病情加重。建議先以少量試塗,如膚紅灼熱即停用。

按:民間驗方雖具簡便廉驗之特點,然中醫歷來強調"辨證論治"。如腰痛有腎虛、瘀血、寒濕之分,丹毒有濕熱、風熱之異,豈可執一方以應萬變?讀者倘欲試用,務必詳辨體質證候,更當諮詢執業中醫師。昔張仲景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此乃千古不易之準則也。

(本文考據文獻:【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外科正宗】等經典醫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