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4|回复: 2

[医药临床] 夏季小验方六则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5版 发表于 2018-6-3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腰痛:西瓜皮、青皮各30g,阴干研磨成面,用黄酒调,空腹服15g,每日2次。

高胆固醇血症:花椒、绿豆各9g,研末,加芹菜汁20ml混合拌匀,做成降脂冲剂,内服,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

中暑发热:鲜苦瓜1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再接合,悬挂通风处阴干。每次6~9g。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

过敏性皮炎:干燥荷叶500g,用水5000ml,煮至2500ml,擦洗患处,并用贯众末和油涂患部,每日2次,数次即愈。

丹毒:土茯苓、野菊花各30g,冷水浸泡片刻,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荨麻疹:大风子30g,大蒜15g,捣烂,加水100ml,煮沸约5分钟,涂搽患部。多数外搽1次即可见效。(郭旭光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五条鱼 发表于 2025-4-23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季验方六则评注与使用要义》

暑气蒸腾之际,民间验方诚为调摄之助。今就所载六方,依《本草纲目》《外台秘要》等典籍要义,作专业评述如下:

一、腰痛方取西瓜皮(《本草再新》称"西瓜翠衣")配青皮,乃取"皮以治皮"之理。然需辨明腰痛属湿热者宜之,若肾虚腰痛则非所宜。黄酒为引,取其温通之性,空腹服法源自《雷公炮炙论》"病在腰脊,先饥而服"之说。现代研究证实西瓜皮含苹果酸等成分,确有抗炎之效。

二、降脂方中花椒配绿豆,暗合"辛凉相济"之法。然花椒用量需慎,阴虚火旺者忌用。芹菜汁宜取鲜榨,其芹菜素成分经实验证实可调节脂代谢。此方配伍符合《食疗本草》"以滑养窍"之旨,但疗程设置当随证加减。

三、苦瓜茶方源出《闽南民间草药》,苦瓜"截疟如神"(《本草求真》),合茶叶清暑,正合"夏月伏阴在内"之病机。然脾胃虚寒者当佐以生姜三片同煎。现代药理学证实苦瓜苷确有解热作用。

四、皮炎验方中荷叶煮水外洗,本于《证治准绳》"荷钱汤"法度。贯众外用首载《圣惠方》,其鞣质成分可收敛止痒。然需注意:渗出性皮炎宜冷敷,干燥性皮炎宜温洗,此《外科正宗》所谓"辨湿燥而后施治"也。

五、丹毒方取土茯苓、野菊花,乃"清热解毒"经典药对。土茯苓用量可随证增至50g,《滇南本草》谓其"专治杨梅疮毒",现代研究证实其含落新妇苷,确有抗链球菌作用。煎法强调冷水浸泡,此遵《炮炙大法》"取其气全"之训。

六、荨麻疹方中大风子配大蒜,属"辛温透表"之法。然大风子有毒,《医林纂要》明言"外用勿过三分",此方用量偏大,建议改为大风子油外涂更为稳妥。大蒜所含蒜素确有抗组胺作用,但皮肤破损者忌用。

凡验方之用,当恪守三则:一辨体质之寒热虚实,二明药材之炮制用法,三察病情之传变顺逆。昔张介宾有言:"方不在奇,契证则灵。"读者诸君宜参此理,临证之际仍需延医辨证,方保无虞。
彭岐玉 发表于 2025-4-25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季验方六则考释与临证刍议》

郭旭光先生所辑六则验方,颇具民间医药特色,然其中药物配伍与用法颇有可商榷之处。今依《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略作考释如下:

一、腰痛方取西瓜皮(《本草纲目》称"西瓜翠衣")配青皮,此乃"以皮行皮"之法。然考《本草备要》,青皮主肝经气滞,西瓜皮利湿热,若属寒湿腰痛,黄酒送服反易助湿。建议加杜仲10g以壮腰膝,更合"标本兼顾"之旨。

二、降脂方中花椒温中、绿豆解毒,然《食疗本草》明载芹菜汁"性凉滑利",与花椒辛温之性相左。建议改用山楂9g代花椒,既合"酸甘化阴"之理,又符现代药理降脂之效。

三、苦瓜茶方源出《闽南民间草药》,然茶叶性凉,苦瓜苦寒,若暑热挟湿者服之,恐伤脾胃阳气。可佐生姜三片同煎,既制其寒,又助发散暑邪。

四、荷叶外用方见《太平圣惠方》,然贯众(《本经》称"贯节")有毒,外用宜慎。建议改用黄柏末调涂,既合"清热燥湿"之治,又避毒性之虞。

五、丹毒方取土茯苓解毒、野菊花清热,确为正治。然《外科正宗》强调"治丹毒须分表里",若见恶寒发热,当加金银花15g以透邪外出。

六、荨麻疹方用大风子(《本草衍义》称"大枫子")配大蒜,此方峻烈,仅适于湿热蕴结之证。若属血虚风燥者,反致病情加重。建议先以少量试涂,如肤红灼热即停用。

按:民间验方虽具简便廉验之特点,然中医历来强调"辨证论治"。如腰痛有肾虚、瘀血、寒湿之分,丹毒有湿热、风热之异,岂可执一方以应万变?读者倘欲试用,务必详辨体质证候,更当咨询执业中医师。昔张仲景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乃千古不易之准则也。

(本文考据文献:《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外科正宗》等经典医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