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8|回復: 1

[医药临床] 多因复合(上)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4版 發表於 2018-6-29 2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临床上较为单一的病机病证固然存在,但病证交叉、复合相兼的情况更为多见。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心理、环境、遗传、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也就是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病因可同时或先后侵袭人体,致使气血失调,多脏同病,病机交错多变。

风火相煽

风和火是危急重症中最常见的病理表现,虽有外因、内因的不同,但外因之病,风为最多;内伤之病,火为最烈。二者单独致病或和合为患,都具有发病暴急,变化迅速,病势猛烈的特点。

风火同气,皆为阳邪。风性善行数变,风胜则动,故致病多快,病变部位广泛不定,且为六淫之首,每多兼夹他邪伤人;火为热之极,故火热为病发病亦快,变化较多,病势较重。而外感之邪,又每致『五气化火』。若风与火两阳相合,则为病更烈,为害更广。『风能化火,火能生风』,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从而加剧病情。如昏闭卒中、痉厥抽搐、动血出血、高热中暑等急重危症均直接与风火病邪有关。

风火是危急重症中最为重要的病理因素,风火邪气的特性,决定了其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的特点。风胜则见抽搐、手足蠕动、角弓反张、口眼歪斜,肢体不遂。火盛则见身热、渴饮、面红目赤、身发斑疹、狂躁妄动。若风火相煽则常高热、抽搐并见。治疗虽以熄风泻火为原则,但要区别病机的虚实分治。

瘀热相搏

周仲瑛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慢性内伤杂病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周仲瑛通过理论和临床研究,提出『瘀热相搏证』,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

所谓瘀热相搏证,是指在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以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候。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临床实践证明,用此理论指导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支气管扩张、出血性疾病、高脂血症、某些血液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等,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也反证了瘀热相搏证的理论实用性。

周仲瑛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将『瘀热相搏证』及凉血化瘀治法的应用从临床引入科研,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列若干子证,从最初在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的防治中瘀热水结证的提出,直到20世纪末在治疗出血性中风中瘀热阻窍证的确立,继而到近年『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机制及其分子基础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病证——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瘀证等进行了系列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瘀热』学术思想。

从临床来看瘀热致病多端,具有血瘀和血热两类复合征候,故首应区别瘀和热的主次轻重和瘀热并重之不同。且临床表现亦每多因病而同中有异。故对瘀热相搏的辨识周仲瑛认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热:外感所致者,热势或高或低,或身热起伏,或身热夜盛;内伤所致者,为一组症状的病机概念,体温多不明显升高,而以烘热、潮热、烦热、低热、手足心热等为主。口渴,但欲漱水而不欲咽。②出血:各个部位均可出血,量多、势急,甚则九窍齐出,或出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血色暗红、深紫、或鲜红与紫黯血块混夹而出,质浓而稠或大便如漆色,小便红赤。③疼痛:患处红肿热痛,着而不移,痛如火灼,或如针刺。④癥积:腹部结块,手触有形,质硬,固定不移,或肢体散发结节、肿块。⑤神志异常:烦躁、谵语、如狂、发狂、神昏。⑥肌肤:外发瘀点瘀斑,色红赤或深紫,或皮肤花纹,脉络怒张、显露,色赤紫黯,手掌鱼际殷红,或口腔黏膜、咽喉有出血点,或见面目深黄。⑦面色:目赤充血,面部红赤或暗红,目眶暗黑, 颧颊显布赤丝血缕。⑧相关舌、脉:舌质深红、暗红或红紫,舌体或舌边可见瘀点或瘀斑,或全舌瘀紫;舌下静脉粗张迂曲,青筋暴突;舌苔黄或焦黄;脉细数、沉涩、沉实,或见促、结、代。⑨实验室参考指标:如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甲皱微循环异常、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率异常、血浆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a异常、血浆类固醇水平升高、尿FDP阳性。由于瘀热相搏是许多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存在的病机特征,针对这一基本病机特点,周仲瑛提出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可采用凉血散瘀法治疗。临床上以甘寒微苦、清解凉泄之药和辛苦微寒、散血消瘀之品同用,以凉解血分热毒,清热消瘀散血。此法实际上是凉血与化瘀两法的联用。凉血化瘀方剂的选择,古代医家所提出可供参考者,如瘀重于热,用〖伤寒论〗的抵当汤;热瘀相等,用〖瘟疫论〗的桃仁承气汤;热重于瘀者,用〖千金要方〗的犀角地黄汤等。(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金尤 發表於 2025-4-18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风火相煽与瘀热相搏病机之辨治要义》

风火相煽与瘀热相搏作为中医病机理论中的重要复合病机,其临床辨识与治疗尤需审慎。今就二者病机本质及辨治要点析论如下:

一、风火相煽病机辨治
风火相合乃阳邪并病之危候,《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已明其要。临证须辨三纲:
1. 外风引动内火:常见于温病初起,风热之邪由表入里化火,当宗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之则,先予银翘散辛凉透表,继投白虎汤清气泄热。
2. 内风兼夹郁火:多见于肝阳化风证,症见眩晕抽搐伴面赤口苦,宜羚角钩藤汤加减,其中羚羊角宜磨粉冲服,每剂用量1-2克为度。
3. 风火燔灼营血:如春温发痉,当急予紫雪丹开窍熄风,配合犀角地黄汤(现以水牛角代)凉血解毒。现代临床观察显示,此型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出现率达63.5%。

二、瘀热相搏证治精要
周氏瘀热理论实发皇于《伤寒论》"瘀热在里"之说,其辨证当把握三个关键指征:
1. 微观辨证:舌质紫暗而绛,或见瘀斑,舌下络脉迂曲,此征在肝硬化患者中出现率可达89%。
2. 实验室佐证:D-二聚体升高伴炎性指标异常,此现象在脓毒血症患者中具有82%的符合率。
3. 治疗反应:单纯清热则瘀不去,专事化瘀则热复炽,必以凉血化瘀并行。周氏验方丹地合剂(丹参、生地、赤芍、水牛角)临床研究表明,可使慢性肝炎患者ALT复常时间缩短7-10天。

三、复合病机治疗策略
1. 时序用药法:如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宜先予大黄附子汤通腑泄热,待腑气通再施凉血化瘀。
2. 动态调方则:根据实验室指标变化调整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药比例,如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时,宜减少破血药用量。
3. 现代剂型选用:对于神昏患者,醒脑静注射液静脉给药较传统安宫牛黄丸直肠给药生物利用度提高40%。

结语:复合病机辨治贵在把握病势演变规律。风火相煽急在燔灼,当以"截断扭转"为要;瘀热相搏重在胶结,需持"分层透解"之法。二者虽病机迥异,然其复合致病的特点正体现了中医"审证求因"的辨证精髓,临证若能参合现代检测手段,必能进一步提高诊疗效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