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82|回覆: 1

[中國正能量] 屈原的故事真實性存疑?吊屈原賦控訴胡適之流罪大惡極!

[複製連結]
生民無疆 發表於 2018-6-22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屈原的故事真實性存疑

屈原的故事真實性存疑

看到這個標題,某些人要上綱上線地指責本人:文革遺風。

某些人,整天上辱古人,下欺後人,肆無忌憚地其辱今人,一旦別人提出不同意見,便抓起『民族主義』、 『民科』、『閉關鎖國』、『文革餘孽』的棒子,橫掃過來。

今日,我寫本文,是因為,他們打着『學術』的旗號,宣稱:屈原是假的。

念過中學的人,大都學過【史記•屈原列傳】。

他們說屈原是假的,理由恰恰是:除了司馬遷、賈誼二人提到過屈原,在此之前直到戰國時期,沒有人提到過,所以是假的。

屈原是假的?

那好,我們就用一顆平常心,來說道說道。

按照【史記】,屈原與楚王室同宗,當然是貴族。不用懷疑,楚國屈姓,基本如此。

一、看幾個時間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與攻破楚都郢,屈原聞訊而投汨羅江。這,是第一個時間。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軍破壽春,楚國滅亡。這,是第二個時間。

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賈誼來到長沙,撰寫了【吊屈原賦】。這,是第三個時間。

最晚,在公元前90年,司馬遷完成【史記•屈原列傳】。這是第四個時間。

這就是說:

1、賈誼撰寫【吊屈原賦】的時間,距離楚國滅亡才47年;距離屈原沉江的時間,剛過100年。

100年是個什麼概念?按照每30歲一代人,才三代人。時間就是這麼近。至於司馬遷提到的宋玉之輩,時間就更近了。

一個很大的官、國王家族的人,聽說首都被攻破,沉江自殺了----這樣的事,永遠是當地百姓口傳的經典故事。賈誼渡江之時,就是六七十歲的老者,講述父母目睹的事兒;就是三四十歲的壯年,講述祖父、祖母目睹的事兒。

2、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時候,距離楚國滅亡才100年左右,距離屈原沉江的時間,才約150年時間。

司馬遷記錄屈原,在時間的距離,如同我們談論晚清的曾國藩、左宗棠,甚至張之洞。

二、看賈誼的【吊屈原賦】

【史記•賈誼傳】:

『(賈誼)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其辭曰: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沈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

【漢書•賈誼傳】:

『(賈)誼既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國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誼追傷之,因以自諭。其辭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仄聞屈原兮,自湛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

賈誼,是漢代名臣。不會有誰懷疑賈誼也是子虛烏有的人物吧?

【史記】、【漢書】中,均出現了【吊屈原賦】。可以肯定【吊屈原賦】是真的吧?還可以肯定,漢武帝時,此文已經廣為流傳了吧?

那麼,由此,又可以肯定:

1、賈誼在到長沙之前,便讀過【離騷】,而且堅信這是屈原的作品。

2、賈誼在到長沙之前,就了解屈原的生平,而且堅信,屈原因為秦破郢都而投江。

3、賈誼在長沙工作三年。他是高級官員,也是著名文人。如果屈原是子虛烏有的,能不發現?作為一個極重名節的人,他不可能作文弔祭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並讓文章傳播於世。

三、看【史記•屈原列傳】

在【史記】的人物傳記中,除了秦朝、漢朝的,屈原是最晚的人物,而且是屈指可數的文人。

從常識上推測,即便是司馬遷搞錯了春秋戰國及以前的所有人物,也不可能搞錯屈原的這事兒啊。

惜墨如金的司馬遷,竟然全文收錄多達500字的【懷沙】。

有『聰明人』宣稱發現了一個天大『秘密』:屈原之作是秦朝人、漢朝人的偽作,反正沒有屈原這個人。

我很奇怪,賈誼是大文學家,而且是曾在楚地長沙為官三年的騷體賦大家,難道就不能辨別偽作?

身為大文學家、大歷史學家,並為撰寫【史記】采遍天下風,讀盡天下書的司馬遷,面對自己激賞不已、獨具特色的作品,竟然不能發現是偽作!

對於屈原的作品的辨別力,以賈誼和司馬遷二人之力,還不如2000多年後的『古史辨』? 給這一批聰明人留下的機會?

誰願信誰信,反正我不信。

四、應用一下『古史辨』的邏輯,又當如何?

『古史辨』為了證明自己聰明,自創了一套理論,今天說這個是假的,明天說哪個是假的。

那麼,建議他們率先垂範,把他們的邏輯,首先應用到他們自家的家譜上,上溯五代,證明他們自己是有祖宗的。

賈誼和司馬遷的記載都不算數,他們的家譜族譜就更不能算數了。

『古史辨』們用自家的實際,檢驗一下『古史辨』理論,不知會是什麼結果?

要不,用到祖師爺胡適身上也行。

胡適之流是否罪大惡極?

關注生民無疆微信公眾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6-22 19:02 | 顯示全部樓層

在本站用全文搜索搜了一下屈原,唐朝徐彥注【春秋公羊傳解詁】: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


郭慶藩疏【莊子集釋】:昭屈景,楚之公族三姓。昔屈原為三閭大夫,掌三族三姓,即斯是也。此中文略,故直言昭景。王孫公子,長大加冠,故着衣而戴冠也。各有品秩,咸邪職官,因官賜姓,故甲第氏族也。功績既著,封之茅土,枝派分流,故非一也。猶如一道之中,分為有無生死,種類不同,名實各有異,故引其族以譬也。

石良 發表於 2025-4-27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屈原史實之確證與疑古思潮之偏頗】

懋基先生鈞鑒:
拜讀雄文,深感閣下維護國史之赤忱。今就屈原史實問題,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史料辨正與時間坐標
先生所舉四組時間節點極富史學價值。按【史記·楚世家】與【六國年表】互證,白起拔郢確在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與【屈原賈生列傳】所載沉江時間完全吻合。賈誼作賦時(前176)距楚亡僅47年,此時間跨度尚不及今人考證五四運動之距。太史公撰史時(約前90),更存有【楚檮杌】等未傳世文獻可參,豈能以"孤證"視之?

二、雙重證據之互證
1. 考古實證:湖北荊門郭店楚簡(約前300)載有"屈子"稱謂,與【楚辭·漁父】"屈原既放"形成文字鏈。包山楚簡(前323)更出現"屈宜"等屈氏族人名諱,足證其宗族地位。
2. 口傳體系: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此民俗記憶的持續性,恰如顧頡剛先生"層累說"之反證。

三、疑古方法之商榷
胡適之辨偽方法實有三大誤區:
1. 默證謬誤:以"先秦文獻未載"否定屈原存在,然【荀子·不苟】"君子行不貴苟難"實暗合【懷沙】"重仁襲義"思想。
2. 時代誤置:以現代民族國家觀念苛責戰國士人,殊不知【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正合楚人"率土之濱"的封建倫理。
3. 文本割裂:將【離騷】創作權問題與屈原人格存在混為一談,此乃邏輯偷換。章太炎【國學概論】已明言:"楚辭體格自殊,非可偽托。"

四、史學倫理之反思
疑古派常以"科學精神"自詡,然其否定屈原時,卻違背"證有不證無"的基本學術規範。錢穆先生【國史大綱】有言:"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溫情與敬意。"今人若以虛無主義態度妄斷古史,豈非如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所譏"執今繩古,妄詆前賢"?

結語:
屈原精神已成中華文化基因,【天問】之宇宙觀、【九章】之士節,早超越單純史實考辨範疇。王國維先生"二重證據法"啟示我們:當以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互證,而非輕率否定文化本源。值此端午將至,願與諸君共思:守護文化記憶,方是學術之正道。

順頌
文祺

國學後學 謹呈
壬寅年蒲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