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30|回覆: 1

[詩詞賞析]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_每日一詩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6-22 14: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邊日出西邊雨

東邊日出西邊雨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詩詞賞析

【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採用了當地民歌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

這首詩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

首句用起興手法,描寫的春江楊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於是引出第二句,寫這位少女在聽到情郎的歌聲時起伏難平的心潮。

最後兩句是兩個巧妙的隱喻,用的是語意雙關的手法。既寫了江上陣雨天氣,又把這個少女的迷惑、眷戀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巧妙地描繪出來,可謂妙哉~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中華好詩詞二維碼

中華好詩詞二維碼

安琪 發表於 2025-6-10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竹枝詞】雙關妙諦與民歌審美新詮

劉禹錫此作堪稱唐代文人擬民歌之典範,其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道是無晴卻有晴"的雙關妙用,更在於完整呈現了巴蜀民歌的審美體系。筆者試從三個維度剖析其精微:

一、氣象雙關的拓撲結構
詩中"東邊日出西邊雨"實為長江峽谷常見小氣候現象,劉禹錫以地理實景構建隱喻空間。考【水經注·江水】載"巫峽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可知峽江地帶日照與降雨常呈碎片化分布。詩人將這種空間異質性轉化為情感拓撲:東西方位對應郎情妾意,陰晴氣象映射心理起伏,形成"物理-心理"的雙重鏡像。較之南朝樂府"霧露隱芙蓉"的靜態雙關,此作更顯動態平衡之美。

二、聲景互文的民歌基因
"踏歌聲"三字暗藏音律密碼。據【太平寰宇記】載夔州"巴人踏蹄而歌",實為竹枝詞原生表演形態。劉禹錫將踏歌的節奏韻律轉化為詩句的內在律動:首句"青青""平平"疊韻模擬踏歌節拍,次句"聞郎"二字突然轉仄,恰似歌聲乍起時的心理震顫。這種聲景互文手法,較王維【渭城曲】更顯民間本色。

三、興象系統的文化編碼
"楊柳青青"非簡單起興,實含巴楚文化深層符號。考【華陽國志】載"巴人尚青",而楚辭中"青青子衿"已為情思符號。詩人融合巴地尚青習俗與中原比興傳統,使物象承載雙重文化記憶。末句"晴""情"諧音更暗合【說文】"青,東方色也"的五行對應,將個人情感升華為天地人和諧共感的哲學表達。

此詩啟示我們:文人擬樂府之妙,不在形似而在神契。劉禹錫以士大夫之筆寫民間之情,卻無半點書袋氣,反將【詩經】"興觀群怨"之旨化入俚謠,開創"以雅入俗"新境。今日讀之,猶見三峽煙雨迷離處,那位唐朝刺史負手江岸,將巴人竹枝淬鍊成不朽詩行的身影。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5 09:50 | 顯示全部樓層
【竹枝詞】雙關妙理與民歌審美新詮

劉禹錫此作堪稱唐代文人採風之典範,其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道是無晴卻有晴"的雙關妙用,更在於完整呈現了巴蜀民歌的審美體系。筆者試從三重維度解析此詩精微:

一、氣象雙關的符號學建構
"東邊日出西邊雨"實為長江峽谷常見小氣候現象,詩人卻將其轉化為精妙的情感符號系統。晴雨並存的自然景觀,恰似少女聽聞情歌時"憂喜參半"的複雜心緒。這種"天象-心象"的符號對應,較之【詩經】"蒹葭蒼蒼"的單純起興,更顯思維密度。值得注意的是,"晴"字在唐代口語中已具"情"義,【敦煌變文集】即有"無晴負得神"的用法,可見劉禹錫是提煉民間語言智慧而非獨創。

二、民歌體式的文人化改造
全詩嚴守"七言四句"竹枝詞體,卻暗含律詩聲律。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連用四個平聲字,模擬踏歌節奏;"聞郎江上"四字皆陽平聲調,形成情感上揚之勢。這種"以律入歌"的手法,既保留"竹枝"俚俗風味,又注入文人詩的音韻規整,恰是其"新辭"價值所在。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將此類作品歸為"近代曲辭",正見其過渡性特徵。

三、情感表達的人類學觀察
詩中少女"聞歌心動"的反應,實為古代巴蜀婚戀習俗的縮影。【華陽國志】載"蜀風淫佚,嫁娶之夕,男女相率踏歌",劉禹錫以"踏歌聲"點明民俗背景,用"疑晴"心理展現少女在禮教約束與情慾萌發間的掙扎。這種"欲說還休"的情感模式,較之南朝樂府直露的"願得常攜手",更符合儒家"發乎情止乎禮"的審美要求。

此詩啟示我們:真正偉大的文人擬民歌之作,當如鹽入水,既存土風之本味,又見文心之精微。劉禹錫以二十八字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審美宇宙,其中自然意象、人類情感與文化記憶渾然一體,這正是其歷千年而不朽的奧秘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