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0|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少见的武林高手展示八卦掌功夫,这些八卦掌基本功快要失传了! ...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6-22 12: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6-12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八卦掌之存续与民间武学传承之要义》

观此民间武者演示八卦掌之功,步履如趟泥,转掌似推磨,虽场地简朴而法度犹存,诚可谓"形简意深,外柔内刚"。然今人谓其"几近失传",实乃当下武学传承困局之缩影,值得深入辨析。

考八卦掌之源流,当溯至清季董海川公所创,其法以《周易》八卦为理据,讲究"走转拧翻",与形意、太极并称内家三绝。视频中所见"单换掌""双换掌"等基础式,实为入门之基,昔年武者需于此浸淫数载,方得"身如游龙,步若蹚泥"之妙。今观演练者虽得形似,然细察其转关处,腰胯未臻松活,走圈时气韵稍滞,此非习者之过,实乃时人未得口传心授之故。

所谓"失传"之虞,其因有三:一者,旧时师徒制式微,今之传习多流于套路展演,而"三十六歌诀""四十八法诀"等心法渐成绝响;二者,八卦掌讲究"以走为用",现代都市已乏青砖地、梅花桩等传统练功环境;三者,今人习武多重竞技而轻养性,致使"以武入道"之旨湮没。然笔者以为,真传未必尽绝,如北京程派、尹派,天津田派等支脉仍有完整体系传承,关键在于如何从"博物馆式保护"转向活态传承。

建议存续之道,当从三端着力:其一,整理典籍与影像资料时,须注重"理法合一",如《八卦掌真传》等古籍当与当代力学分析互证;其二,恢复"以功代拳"传统,先习转掌走圈三年,再学招式,避免舍本逐末;其三,可借鉴日本剑道"形"与"心"并重模式,在高校设立国术研究中心。

昔年孙禄堂先生有言:"拳术之道,贵在神韵。"八卦掌之转掌如推磨,非为形似,实取"天行健"之意。今人若欲承其真髓,当以敬畏之心溯本寻源,勿使此门以《易》理为魂的武学,徒剩空架而丧其神采。冀望有志之士能于民间访得真传,令八卦掌之"游身"真意,永续人间。
龚妞十 發表於 2025-7-2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八卦掌之存续与民间武学传承之道》

观此视频所载民间八卦掌演示,掌法圆转如推磨,步法趟泥若游龙,确得「走转拧翻」之三昧。然所谓「几近失传」之说,实需以辩证眼光审视。八卦掌作为内家拳三大宗派之一,其传承谱系自董海川祖师以降,本有「程式」「尹式」「梁式」等诸脉分流,各支系皆存核心功法,唯表现形式因师承而异。

视频所示「单换掌」「双换掌」等基础式,实为八卦掌「老八掌」之根本。昔年孙禄堂《八卦拳学》有云:「掌不离肘,肘不离手,周身一家,内外相合。」今观演练者虽得形似,然转掌时腰胯未臻松沉,走圈时气息稍显浮越,此正印证当代传承中「重形轻意」之弊。传统武术之「失传」,非招式图谱之湮灭,实乃心法口诀与练功次第之断层。

考八卦掌传承史,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曾系统整理各派要诀,当今北京、天津等地仍有嫡传弟子严守「以走为用,以变为法」的古训。所谓「罕见」者,实因现代武术教学多侧重竞技套路,而传统练法讲究「三年桩、五年掌」,需经「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三重境界,此等耗时费功之法,与当代速成文化相悖,故显式微。

建议有志者当从三途入手:其一,访明师须重其脉传,程廷华《八卦掌四十八法诀》有「心静神凝,气沉丹田」之诫,非口传身授不能得其真;其二,练功当循「先求方正,再究圆活」之序,单换掌一式便含开合、吞吐、拧旋三劲,需以「每日百圈」之功夯实根基;其三,参研《易经》卦象与掌法对应之理,盖八卦掌之「八」字,实取象于坎离震兑等八卦方位变化,此文武相参之道,正是中华武学独绝之处。

今人但见民间演练便惊呼「绝响」,殊不知武林真传往往隐于市井。昔年李存义授徒,必先观其德三年;孙禄堂习艺,尝于方桌下走转千日。若存此等诚心,何患绝学无继?唯愿习者勿惑于表象,当溯本求源,使游身八卦之真谛,永续华夏武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