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早期螳螂拳視頻札記】
近觀騰訊視頻所載早期螳螂拳演練史料,誠武林之瑰寶也。螳螂拳作為北派短打代表,其"七長八短"之要訣、"十二綱要"之體系,在此視頻中可得窺其真貌一二。
視頻中所現手法,頗合【螳螂拳譜】"勾摟采掛"之要義。其勾手如螳臂之刁鑽,采手似落葉之迅捷,實得"硬崩實砸"之三昧。尤可注意者,乃演練者步法呈"玉環步"之態,進退間暗含三角馬之機變,此正北派螳螂"短中寓長"之精微處。昔年郭嘉祿先生所謂"螳螂打、車輪步",於此視頻中曆歷可見。
觀其發力,確有"七長八短九纏十繞"之妙。短勁如寸鐵,長勁似崩弓,剛柔轉換間,盡顯"軟硬相兼"的北派特質。視頻中"崩捶"一式,自腰胯而發的整勁,與民國時期【國術周刊】所載李之箭先生所述"三折九扣"之法若合符節。
今人多言南派螳螂之靈巧,而此視頻所示北派螳螂,其"八剛十二柔"之技法體系尤為顯著。演練者之"八打八不打",分寸拿捏極見功力,非十年純功不能至此。其"勾摟刀斧"四字訣的運用,較之現代競技套路,更顯古樸實用。
然需辨明者,此視頻雖存真功,亦不免時代局限。螳螂拳真正的"七勢連拳"之妙、"八肘"之變,尚需結合【螳螂拳十八家】等典籍互參。昔年羅光玉先生在香港傳藝時,特別強調"拳打三節不見形"的暗勁運用,此中關竅,恐非視頻所能盡顯。
今人研習,當以此視頻為門徑,更須參酌【螳螂拳術研究】等專著,體會"出手成撮、回手成勾"的北派真傳。若僅執著於形似,則失卻"寸勁暗發"的螳螂精髓矣。
(全文共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