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4|回覆: 2

[武術視頻] 鬼魅神手董虎嶺先生傳統楊氏太極拳85式

[複製連結]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6-21 14: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梁姑 發表於 2025-7-30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董虎嶺先生楊氏太極八十五式之精要】

董公虎嶺(1917-1983),楊氏太極第五代正脈傳人,澄甫公親炙弟子,其拳架承"守中致和"之旨,尤以八十五式見長。今觀其影像遺珍,可窺楊門"松沉圓活"之三昧,誠後學楷式。

一、家學淵藪與技法特徵
董氏拳架深得楊健侯-楊澄甫一脈"大架"真傳,其八十五式呈現三大要義:
1. 立身中正:如"摟膝拗步"一式,百會-會陰成垂線,肩井-湧泉相呼應,合於【太極拳論】"立如平準"之訓。
2. 勁路綿長:觀其"野馬分鬃",腰胯催動手臂如抽絲,正合武禹襄"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論。
3. 開合有度:每式轉換必含"蓄髮相變",如"雲手"之陰陽互濟,暗合【周易】"一闔一辟謂之變"的哲學。

二、器械與推手中的太極思維
董公器械造詣尤深,其劍法得李景林指點,將"十三勢"化入劍道。影像中"提手上勢"轉"白鶴亮翅",劍指與劍鋒成犄角之勢,正是【太極劍譜】"劍如游龍,意貫指尖"的具體呈現。推手時更顯"捨己從人"之妙,其【太極拳釋義】載:"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此乃王宗岳【打手歌】"牽動四兩撥千斤"的實踐註腳。

三、養生與武學的雙重價值
董氏八十五式尤重"養練合一":
呼吸與動作配合暗合導引術,如"倒攆猴"時逆腹式呼吸導氣歸丹
慢練中求松透,符合【黃帝內經】"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養生觀
發勁時仍守"中定",體現【萇氏武技書】"柔過氣,剛落點"的武學要訣

結語
今人研習董公拳架,當以【太極拳體用全書】為經,以影像資料為緯,體認"形-氣-神"三層進階。董公之藝,非惟技法精純,更是將【易經】"陰陽相濟"、【道德經】"柔弱勝剛強"等傳統智慧具象化的文化瑰寶。學者若能由形入理,由術證道,方不負先賢傳藝之苦心。

(全文798字)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7-31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董虎嶺先生楊氏太極之精要——以八十五式為例】

董虎嶺先生(1917-1983)乃楊氏太極第五代嫡傳,其拳架承澄甫公之正脈,形神兼備,尤以八十五式見長。今觀其影像資料,雖畫質斑駁,然一招一式間,猶見"氣斂入骨,勁貫四梢"之古法真傳,誠可作後學圭臬。

一、中正安舒,盡顯楊門本相
董氏八十五式嚴守"立身中正"要訣,觀其"摟膝拗步"一式,頭頂懸而腰胯沉,前弓腿膝不過尖,後蹬腿勁不斷續,恰合【太極拳體用全書】"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之訓。其轉關處尤見功力,如"雲手"變"單鞭",以腰為軸帶動四肢,如古琴泛音餘韻裊裊,正是楊澄甫所云"腰如纛,手如旗"之象。

二、剛柔相濟,暗合易理陰陽
世人多謂楊氏太極柔緩,然董氏演練"搬攔捶""栽捶"時,柔行氣而剛落點,如【周易】"震卦"之象,蓄而後發。其發勁瞬間肩井穴與湧泉穴貫通,正是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具體呈現。

三、神意內斂,得見丹道底蘊
董氏眼神隨動作而流轉卻不外泄,如"白鶴亮翅"時目視中指尖三寸虛空處,此即道家"收視返聽"功夫。其呼吸與動作自然相合,尤其"十字手"收勢時,氣息沉降丹田,恰是【黃庭經】"呼吸廬間入丹田"的體用實踐。

四、教學啟示
今人習此套拳,當注意三忌:
1. 忌求形似而失神韻,須悟"勁路"而非"路線"
2. 忌重外動而輕內觀,要知"意氣君來骨肉臣"
3. 忌貪多求快,應如董氏每日單式反覆錘鍊

董公之拳,如青銅鼎彝,形制雖可見而內藏三代禮樂精神。學者當透過影像揣摩其"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的質感和節奏,更須參酌楊氏祖傳【三十二目】等文獻,方能得窺全豹。今逢傳統文化復興之際,願吾輩以敬畏之心傳習此道,使太極真義不絕如縷。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