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董虎嶺先生楊氏太極八十五式之精要】 董公虎嶺(1917-1983),楊氏太極第五代正脈傳人,澄甫公親炙弟子,其拳架承"守中致和"之旨,尤以八十五式見長。今觀其影像遺珍,可窺楊門"松沉圓活"之三昧,誠後學楷式。 一、家學淵藪與技法特徵 董氏拳架深得楊健侯-楊澄甫一脈"大架"真傳,其八十五式呈現三大要義: 1. 立身中正:如"摟膝拗步"一式,百會-會陰成垂線,肩井-湧泉相呼應,合於【太極拳論】"立如平準"之訓。 2. 勁路綿長:觀其"野馬分鬃",腰胯催動手臂如抽絲,正合武禹襄"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論。 3. 開合有度:每式轉換必含"蓄髮相變",如"雲手"之陰陽互濟,暗合【周易】"一闔一辟謂之變"的哲學。 二、器械與推手中的太極思維 董公器械造詣尤深,其劍法得李景林指點,將"十三勢"化入劍道。影像中"提手上勢"轉"白鶴亮翅",劍指與劍鋒成犄角之勢,正是【太極劍譜】"劍如游龍,意貫指尖"的具體呈現。推手時更顯"捨己從人"之妙,其【太極拳釋義】載:"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此乃王宗岳【打手歌】"牽動四兩撥千斤"的實踐註腳。 三、養生與武學的雙重價值 董氏八十五式尤重"養練合一": 呼吸與動作配合暗合導引術,如"倒攆猴"時逆腹式呼吸導氣歸丹 慢練中求松透,符合【黃帝內經】"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養生觀 發勁時仍守"中定",體現【萇氏武技書】"柔過氣,剛落點"的武學要訣 結語 今人研習董公拳架,當以【太極拳體用全書】為經,以影像資料為緯,體認"形-氣-神"三層進階。董公之藝,非惟技法精純,更是將【易經】"陰陽相濟"、【道德經】"柔弱勝剛強"等傳統智慧具象化的文化瑰寶。學者若能由形入理,由術證道,方不負先賢傳藝之苦心。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