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虎岭先生杨氏太极八十五式之精要》 董公虎岭(1917-1983),杨氏太极第五代正脉传人,澄甫公亲炙弟子,其拳架承"守中致和"之旨,尤以八十五式见长。今观其影像遗珍,可窥杨门"松沉圆活"之三昧,诚后学楷式。 一、家学渊薮与技法特征 董氏拳架深得杨健侯-杨澄甫一脉"大架"真传,其八十五式呈现三大要义: 1. 立身中正:如"搂膝拗步"一式,百会-会阴成垂线,肩井-涌泉相呼应,合于《太极拳论》"立如平准"之训。 2. 劲路绵长:观其"野马分鬃",腰胯催动手臂如抽丝,正合武禹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论。 3. 开合有度:每式转换必含"蓄发相变",如"云手"之阴阳互济,暗合《周易》"一阖一辟谓之变"的哲学。 二、器械与推手中的太极思维 董公器械造诣尤深,其剑法得李景林指点,将"十三势"化入剑道。影像中"提手上势"转"白鹤亮翅",剑指与剑锋成犄角之势,正是《太极剑谱》"剑如游龙,意贯指尖"的具体呈现。推手时更显"舍己从人"之妙,其《太极拳释义》载:"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此乃王宗岳《打手歌》"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实践注脚。 三、养生与武学的双重价值 董氏八十五式尤重"养练合一": 呼吸与动作配合暗合导引术,如"倒撵猴"时逆腹式呼吸导气归丹 慢练中求松透,符合《黄帝内经》"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养生观 发劲时仍守"中定",体现《苌氏武技书》"柔过气,刚落点"的武学要诀 结语 今人研习董公拳架,当以《太极拳体用全书》为经,以影像资料为纬,体认"形-气-神"三层进阶。董公之艺,非惟技法精纯,更是将《易经》"阴阳相济"、《道德经》"柔弱胜刚强"等传统智慧具象化的文化瑰宝。学者若能由形入理,由术证道,方不负先贤传艺之苦心。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