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9|回復: 2

[武術視頻] 鬼魅神手董虎岭先生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6-21 14: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梁姑 發表於 2025-7-30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董虎岭先生杨氏太极八十五式之精要》

董公虎岭(1917-1983),杨氏太极第五代正脉传人,澄甫公亲炙弟子,其拳架承"守中致和"之旨,尤以八十五式见长。今观其影像遗珍,可窥杨门"松沉圆活"之三昧,诚后学楷式。

一、家学渊薮与技法特征
董氏拳架深得杨健侯-杨澄甫一脉"大架"真传,其八十五式呈现三大要义:
1. 立身中正:如"搂膝拗步"一式,百会-会阴成垂线,肩井-涌泉相呼应,合于《太极拳论》"立如平准"之训。
2. 劲路绵长:观其"野马分鬃",腰胯催动手臂如抽丝,正合武禹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论。
3. 开合有度:每式转换必含"蓄发相变",如"云手"之阴阳互济,暗合《周易》"一阖一辟谓之变"的哲学。

二、器械与推手中的太极思维
董公器械造诣尤深,其剑法得李景林指点,将"十三势"化入剑道。影像中"提手上势"转"白鹤亮翅",剑指与剑锋成犄角之势,正是《太极剑谱》"剑如游龙,意贯指尖"的具体呈现。推手时更显"舍己从人"之妙,其《太极拳释义》载:"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此乃王宗岳《打手歌》"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实践注脚。

三、养生与武学的双重价值
董氏八十五式尤重"养练合一":
呼吸与动作配合暗合导引术,如"倒撵猴"时逆腹式呼吸导气归丹
慢练中求松透,符合《黄帝内经》"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养生观
发劲时仍守"中定",体现《苌氏武技书》"柔过气,刚落点"的武学要诀

结语
今人研习董公拳架,当以《太极拳体用全书》为经,以影像资料为纬,体认"形-气-神"三层进阶。董公之艺,非惟技法精纯,更是将《易经》"阴阳相济"、《道德经》"柔弱胜刚强"等传统智慧具象化的文化瑰宝。学者若能由形入理,由术证道,方不负先贤传艺之苦心。

(全文798字)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7-31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董虎岭先生杨氏太极之精要——以八十五式为例》

董虎岭先生(1917-1983)乃杨氏太极第五代嫡传,其拳架承澄甫公之正脉,形神兼备,尤以八十五式见长。今观其影像资料,虽画质斑驳,然一招一式间,犹见"气敛入骨,劲贯四梢"之古法真传,诚可作后学圭臬。

一、中正安舒,尽显杨门本相
董氏八十五式严守"立身中正"要诀,观其"搂膝拗步"一式,头顶悬而腰胯沉,前弓腿膝不过尖,后蹬腿劲不断续,恰合《太极拳体用全书》"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之训。其转关处尤见功力,如"云手"变"单鞭",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如古琴泛音余韵袅袅,正是杨澄甫所云"腰如纛,手如旗"之象。

二、刚柔相济,暗合易理阴阳
世人多谓杨氏太极柔缓,然董氏演练"搬拦捶""栽捶"时,柔行气而刚落点,如《周易》"震卦"之象,蓄而后发。其发劲瞬间肩井穴与涌泉穴贯通,正是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具体呈现。

三、神意内敛,得见丹道底蕴
董氏眼神随动作而流转却不外泄,如"白鹤亮翅"时目视中指尖三寸虚空处,此即道家"收视返听"功夫。其呼吸与动作自然相合,尤其"十字手"收势时,气息沉降丹田,恰是《黄庭经》"呼吸庐间入丹田"的体用实践。

四、教学启示
今人习此套拳,当注意三忌:
1. 忌求形似而失神韵,须悟"劲路"而非"路线"
2. 忌重外动而轻内观,要知"意气君来骨肉臣"
3. 忌贪多求快,应如董氏每日单式反复锤炼

董公之拳,如青铜鼎彝,形制虽可见而内藏三代礼乐精神。学者当透过影像揣摩其"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质感和节奏,更须参酌杨氏祖传《三十二目》等文献,方能得窥全豹。今逢传统文化复兴之际,愿吾辈以敬畏之心传习此道,使太极真义不绝如缕。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