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3|回覆: 2

[醫藥臨床] 裴正學治療反流性胃炎一例

[複製鏈接]
+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21 14: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陳右,35歲。2017年3月15日初診。訴近半年來經常胃脘脹痛,口苦,食少,疲乏,大便少,初不在意,偶爾買些中成藥服用緩解,嚴重時腰腹脹疼,以致體重銳減,多方治療乏效,他院檢查,診為反流性非萎縮性胃炎。脈弦滑,左較右大,舌紅苔黃白相間且膩。

診斷:(濕阻中焦,升降失調)胃脘痛(西醫診為非萎縮性胃炎伴反流)。

治則:調中化濕,和胃達脾。

方藥:裴氏膽胰合症方:柴胡10g,赤芍10g,枳實10g,甘草6g,川芎6g,香附6g,丹參20g,木香10g,草豆蔻5g,大黃6g,黃連6g,黃芩10g,法半夏10g,元胡10g,川楝子10g,乾薑10g,稻芽30g,砂仁10g(碎,後下),益智仁10g。5服。水煎服。

2017年3月20日二診:服上方,脈弦細滑,舌紅苔黃白相間(膩苔已化,未退盡)。原方加白豆蔻6g,以助化中宮之滯。7服。水煎服。

2017年3月29日三診:自訴早晨6~7點時,有矢氣。此陽氣升動,左脈弦細,右脈緩。舌紅苔淡,舌中有少許薄黃苔。予上方3服,研末,每次6g,每日3次,開水沖服,以期緩圖之功。囑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相結合是諸多醫家所提倡的,著名中醫學家岳美中教授早在1958年就提出『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的觀點,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也提出,在臨床上應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的觀點。而裴正學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西醫診斷,中醫辨證,中藥為主,西藥為輔』的中西醫結合十六字方針。裴老所擬諸多名方皆是在這一思想下形成的,之所以療效顯著,當在意中。 (楊向軍 王婕 趙春光)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25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裴正學辨治反流性胃炎醫案評析】

本案為裴正學教授運用"膽胰合症方"治療反流性胃炎的典型醫案,充分體現了裴氏"西醫診斷,中醫辨證"的中西醫結合思想。患者陳右症見胃脘脹痛、口苦、苔膩等,裴老辨為"濕阻中焦,升降失調",其辨證要點有三:一則脈象左大右小,示肝膽氣機亢逆;二則舌苔黃白相間而膩,顯濕熱膠結之候;三則病程遷延兼見體重銳減,符合【內經】"久病入絡"之機。

裴氏膽胰合症方實為四逆散合左金丸化裁而成,其組方特色有四:其一,以柴胡、枳實為君,取"升降相因"之意,暗合【傷寒論】四逆散調暢氣機之法;其二,佐以黃連、黃芩、半夏辛開苦降,乃師法仲景瀉心湯配伍精義;其三,加丹參、元胡等活血之品,體現葉天士"初病在經,久病入絡"的治絡思想;其四,妙用稻芽、砂仁等醒脾之品,契合李東垣"脾胃一傷,五亂互作"之論。全方共奏疏肝和胃、清熱化濕、活血通絡之效。

二診時膩苔漸化而加白豆蔻,正合【溫病條辨】"三焦濕郁,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一加減正氣散主之"之旨。三診見晨起矢氣,乃陽氣來復之兆,改散劑緩圖,既合"丸者緩也"之經旨,又與現代醫學維持治療理念相呼應。裴老此案深得"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相結合"之三昧,其辨證着眼於肝膽脾胃氣機升降,辨病則針對現代醫學之胃黏膜炎症與反流病理,可謂古今貫通、中西璧合。

當代中醫臨床當以本案為鑑,既要恪守"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傳統,又需借鑑現代醫學對疾病本質的認識。裴氏十六字方針非但未削弱中醫特色,反通過病證結合提升了辨證的精準度,這正是中醫學術在現代語境下的創造性發展。學者當於此用心體悟,庶幾可達"古方今病不相能"而能自出新意之境。
個十百千 發表於 2025-7-26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裴正學治療反流性胃炎醫案評析】

本案為裴正學教授運用"膽胰合症方"治療反流性胃炎的典型醫案,充分體現了裴氏"西醫診斷、中醫辨證"的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患者陳右症見胃脘脹痛、口苦、苔黃白相間而膩,脈弦滑左大,顯系濕濁中阻、肝膽失疏之候。裴老以四逆散疏肝解郁為君,佐以左金丸辛開苦降,更妙在融香砂六君、金鈴子散等方義於一爐,深得"治中焦如衡"之要旨。

細析方藥組成,可見三大配伍精要:其一,柴胡、枳實升降相因,佐赤芍、甘草緩急止痛,暗合仲景四逆散調理氣機之旨;其二,黃連、乾薑寒熱並用,法半夏、草豆蔻燥濕運脾,取法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之意;其三,丹參、元胡活血通絡,稻芽、砂仁醒脾開胃,體現"久病入絡"與"健脾先運脾"的治療思想。尤值稱道者,方中益智仁溫補命門,寓"火生土"之理於化濕劑中,足見裴老深諳脾腎相關之奧義。

二診加白豆蔻強化化濕之功,三診改散劑緩圖,既符合"濕性黏滯"的病理特點,又暗合"丸者緩也"的劑型選擇原則。全程緊扣濕濁中阻病機,先湯劑蕩滌,後散劑收功,層次分明。裴氏此方融經方時方於一爐,其組方思路與朱良春教授"辨證辨病相結合"理念不謀而合,確為現代中醫治療脾胃病的典範之作。

本案啟示有三:首重病機分析,濕阻中焦當分寒熱比重;次重方證對應,經典方劑化裁貴在靈活;尤重劑型轉換,急症用湯劑,緩證用散劑。裴老此案非但展現其臨床功力,更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提供了寶貴範式。學者當於此等醫案中細究辨證用藥之精微,方能得名家心法真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