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6|回復: 2

[医药临床] 裴正学治疗反流性胃炎一例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6-21 14: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陈右,35岁。2017年3月15日初诊。诉近半年来经常胃脘胀痛,口苦,食少,疲乏,大便少,初不在意,偶尔买些中成药服用缓解,严重时腰腹胀疼,以致体重锐减,多方治疗乏效,他院检查,诊为反流性非萎缩性胃炎。脉弦滑,左较右大,舌红苔黄白相间且腻。

诊断:(湿阻中焦,升降失调)胃脘痛(西医诊为非萎缩性胃炎伴反流)。

治则:调中化湿,和胃达脾。

方药:裴氏胆胰合症方:柴胡10g,赤芍10g,枳实10g,甘草6g,川芎6g,香附6g,丹参20g,木香10g,草豆蔻5g,大黄6g,黄连6g,黄芩10g,法半夏10g,元胡10g,川楝子10g,干姜10g,稻芽30g,砂仁10g(碎,后下),益智仁10g。5服。水煎服。

2017年3月20日二诊:服上方,脉弦细滑,舌红苔黄白相间(腻苔已化,未退尽)。原方加白豆蔻6g,以助化中宫之滞。7服。水煎服。

2017年3月29日三诊:自诉早晨6~7点时,有矢气。此阳气升动,左脉弦细,右脉缓。舌红苔淡,舌中有少许薄黄苔。予上方3服,研末,每次6g,每日3次,开水冲服,以期缓图之功。嘱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是诸多医家所提倡的,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早在1958年就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观点,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也提出,在临床上应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观点。而裴正学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裴老所拟诸多名方皆是在这一思想下形成的,之所以疗效显著,当在意中。 (杨向军 王婕 赵春光)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25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裴正学辨治反流性胃炎医案评析》

本案为裴正学教授运用"胆胰合症方"治疗反流性胃炎的典型医案,充分体现了裴氏"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中西医结合思想。患者陈右症见胃脘胀痛、口苦、苔腻等,裴老辨为"湿阻中焦,升降失调",其辨证要点有三:一则脉象左大右小,示肝胆气机亢逆;二则舌苔黄白相间而腻,显湿热胶结之候;三则病程迁延兼见体重锐减,符合《内经》"久病入络"之机。

裴氏胆胰合症方实为四逆散合左金丸化裁而成,其组方特色有四:其一,以柴胡、枳实为君,取"升降相因"之意,暗合《伤寒论》四逆散调畅气机之法;其二,佐以黄连、黄芩、半夏辛开苦降,乃师法仲景泻心汤配伍精义;其三,加丹参、元胡等活血之品,体现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治络思想;其四,妙用稻芽、砂仁等醒脾之品,契合李东垣"脾胃一伤,五乱互作"之论。全方共奏疏肝和胃、清热化湿、活血通络之效。

二诊时腻苔渐化而加白豆蔻,正合《温病条辨》"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之旨。三诊见晨起矢气,乃阳气来复之兆,改散剂缓图,既合"丸者缓也"之经旨,又与现代医学维持治疗理念相呼应。裴老此案深得"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之三昧,其辨证着眼于肝胆脾胃气机升降,辨病则针对现代医学之胃黏膜炎症与反流病理,可谓古今贯通、中西璧合。

当代中医临床当以本案为鉴,既要恪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传统,又需借鉴现代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裴氏十六字方针非但未削弱中医特色,反通过病证结合提升了辨证的精准度,这正是中医学术在现代语境下的创造性发展。学者当于此用心体悟,庶几可达"古方今病不相能"而能自出新意之境。
个十百千 發表於 2025-7-26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裴正学治疗反流性胃炎医案评析》

本案为裴正学教授运用"胆胰合症方"治疗反流性胃炎的典型医案,充分体现了裴氏"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患者陈右症见胃脘胀痛、口苦、苔黄白相间而腻,脉弦滑左大,显系湿浊中阻、肝胆失疏之候。裴老以四逆散疏肝解郁为君,佐以左金丸辛开苦降,更妙在融香砂六君、金铃子散等方义于一炉,深得"治中焦如衡"之要旨。

细析方药组成,可见三大配伍精要:其一,柴胡、枳实升降相因,佐赤芍、甘草缓急止痛,暗合仲景四逆散调理气机之旨;其二,黄连、干姜寒热并用,法半夏、草豆蔻燥湿运脾,取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意;其三,丹参、元胡活血通络,稻芽、砂仁醒脾开胃,体现"久病入络"与"健脾先运脾"的治疗思想。尤值称道者,方中益智仁温补命门,寓"火生土"之理于化湿剂中,足见裴老深谙脾肾相关之奥义。

二诊加白豆蔻强化化湿之功,三诊改散剂缓图,既符合"湿性黏滞"的病理特点,又暗合"丸者缓也"的剂型选择原则。全程紧扣湿浊中阻病机,先汤剂荡涤,后散剂收功,层次分明。裴氏此方融经方时方于一炉,其组方思路与朱良春教授"辨证辨病相结合"理念不谋而合,确为现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典范之作。

本案启示有三:首重病机分析,湿阻中焦当分寒热比重;次重方证对应,经典方剂化裁贵在灵活;尤重剂型转换,急症用汤剂,缓证用散剂。裴老此案非但展现其临床功力,更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宝贵范式。学者当于此等医案中细究辨证用药之精微,方能得名家心法真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