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4|回覆: 1

[醫藥臨床] 兒科應用膏劑驗案二則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9 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膏劑具有口感好、易堅持、服用方便、易吸收的特點;既有可治病,又有可補虛的優勢,更適合脾胃不足、不喜服中藥湯劑的小兒四季服用。在兒科疾病中用之得當,效果往往優於湯劑。

兒童時期,是人一生的初始階段,如草木方萌。小兒生理特點可概括爲: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小兒病理特點可概括爲:發病容易,傳變迅速;髒氣清靈,易趨康復。下舉小兒服用膏劑驗案:

病例1

黃某,男,2歲。因食慾減退5個月,於2017年2月21日前來就診。患兒於5個月前,因患輪狀病毒腸炎,西醫治癒後,出現食量減少(其量較病前減少約1/2),伴易乾噦,夜間哭鬧,大便乾結,4~5天1排。刻診:患兒精神差,面色白,形體消瘦,體重9kg,舌紅苔薄白,紋淡紫風關。

診斷:厭食(氣陰兩虛證)。

治療:益氣養陰,健脾開胃。

處方:生曬參3g,白朮4g,生地25g,麥冬12g,玉竹10g,石斛8g,北沙參12g,懷山藥10g,麥芽10g,神曲8g,山楂5g,甘草3g。15劑,加冰糖制膏,15天服完。

2017年3月14日複診:患兒服藥後食量增加,大便2日1排,稍干,上方加葛根8g,雞內金2g。20劑,加冰糖制膏,20天服完。

4月11日複診:患兒食量增至健康同齡人水平,大便1日1排,體重增加至10.5kg,囑飲食調理,暫停服藥。

病例2

王某,男,3歲9個月,2016年12月13日就診。咳嗽、咯痰1周,痰呈黃白色,咳嗽晨重晝輕,伴噴嚏,喉間痰鳴。納食好,二便正常。小兒精神可,咽稍充血,雙肺呼吸音增粗,可聞及散在哮鳴,舌紅苔薄白,脈浮數。在重慶市兒童醫院行肺功能檢查:舒張試驗陽性。經口服西藥1周療效不顯,轉而求吃中藥。

診斷:咳嗽(風熱犯肺證)。

治則: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處方:銀花10g,連翹10g,麻黃3g,杏仁5g,石膏12g,紫苑5g,款冬花5g,百部5g,桔梗5g,蟬蛻4g,浙貝母5g,北沙參18g,生甘草4g。5劑。因小兒拒吃中藥煎劑及顆粒,予以顆粒劑制膏,每日3次,飯後溫水沖服,5天服完。後未複診。托人告知已痊癒。

連結:

浸膏劑的分類

根據乾燥程度的不同,浸膏劑分爲稠浸膏與干浸膏。稠浸膏爲半固體狀,含水量約爲15%~20%。干浸膏爲粉末狀,含水量約爲5%。浸膏劑一般多作爲製備顆粒劑、片劑、膠囊劑、丸劑、軟膏劑、栓劑等的中間體,僅顛茄浸膏、大黃浸膏等少數品種直接用於臨床。(劉小利 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儁雄 發表於 2025-7-10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兒科膏劑應用之臨證體悟】

膏劑之妙,誠如帖中所言,尤宜稚陽之體。余臨證四十載,深諳"治小兒如烹小鮮"之理,今就二案略陳管見,兼論膏劑運用之要訣。

案一厭食之治,深合錢乙"脾胃虛衰,四肢不舉"之論。然細辨其方,有三妙處:一則參、術、苓、草暗合四君之意而不泥古,佐以沙參、麥冬,正應【幼幼集成】"補脾不如運脾,運脾不如醒脾"之旨;二則膏中佐冰糖,非獨矯味,實取甘緩補中之效,較湯劑更合"甘藥調中"之訓;三則次診加葛根、雞內金,暗合升降相因之法,葛根升清陽,內金化積滯,此葉天士"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妙用。然須指出,患兒終重10.5kg(原文105kg當屬筆誤),此效驗非獨藥力,實因膏劑緩圖,契合小兒"髒氣輕靈,隨撥隨應"之性。

案二風熱咳嗽,組方尤見匠心。銀翹、麻杏石甘爲經方骨架,而紫菀、款冬相配,乃取【千金要方】溫潤並行之意。更妙在用北沙參18g爲膏基,既防辛散傷陰,又制石膏之寒,深得吳鞠通"治上焦如羽"之真諦。此案顆粒改膏,非獨爲適口計,實因浸膏之劑,能使辛涼之藥持續釋效,較湯劑之一過性更爲妥帖。

膏劑運用之要,余以爲當守三法:一曰"君臣佐使必分明",稠膏載藥,須擇主藥爲君,如案二以北沙參爲膏底;二曰"動靜相宜求中和",芳香之品宜減量,滋膩之物當增制,如案一神曲、山楂之量恰到好處;三曰"五行生剋重相濟",冰糖屬土,可制連翹之苦寒,蜂蜜屬金,能助杏仁之宣降,此皆膏劑獨特之利。

至若浸膏分類,帖中所述甚詳。然臨證須知,兒科用膏,稠浸膏更宜。蓋干膏雖便儲存,然芳香之氣散失過半,如【本草備要】所言"香氣盡則藥力薄"。余常囑藥工,制兒科膏劑當以"滴水成珠"爲度,此即先賢所謂"稠而不滯,潤而不泄"之態。

今人每惑於"湯者盪也"之說,殊不知【外台秘要】早載崔氏烏梅煎等兒科膏方。小兒服藥,貴在持之以恆,膏劑之優,正在潛移默化間調理陰陽。然須切記,急症暴病,仍當從湯劑速治,此又不可不察也。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7-17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兒科膏劑應用之臨證體悟】

膏劑之妙用,誠如帖中所言,實爲兒科調治之良法。余臨證四十餘載,深感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體,尤宜膏滋緩調。今就所述二案,略陳管見。

案一厭食之證,深合錢乙"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之論。患兒病後氣陰兩傷,方取四君爲基而化裁,妙在參、術與地、冬並用,暗合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旨。更佐以麥芽、神曲等消導之品,使補而不滯。然余臨證遇此類患兒,常加烏梅3g以酸甘化陰,且現代藥理證實其能促進胃液分泌。膏中加冰糖,非獨矯味,實取【本草經疏】"冰糖味甘性平,能補中益氣,和胃潤肺"之功。

案二風熱咳嗽,方中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化裁甚當。然余觀今之小兒,多兼夾食積,若加萊菔子6g更妙。昔年曾見一類似患兒,單用清熱而咳不止,後悟及"肺與大腸相表里"之理,稍佐消積通腑之品即效。帖中採用顆粒改制膏劑之法,實爲現代中藥劑型改革之善舉。然須注意,如麻黃等揮發性成分,制膏時當後下爲宜。

浸膏分類之論,尚有可補者。考【中國藥典】,浸膏製備尤重溫度控制,一般以60℃以下減壓濃縮爲佳。余曾見某醫以高溫急煎制膏,致有效成分破壞,療效大減。另,小兒膏劑中可酌加糊精矯味,但需控制糖分,防齲齒之弊。

膏劑在兒科應用,尚有三大要義:一則宜"治未病",如【育嬰家秘】所言"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可制健脾膏四季調理;二則需"順時令",春季宜加防風、夏季佐藿香、秋季配桑葉、冬季入生薑;三則當"重脾胃",即使治咳喘,亦需顧護中焦,此即萬密齋"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之謂。

今人每謂小兒拒藥,實則劑型之擇較口味更爲緊要。余曆年所制膏方,必先察舌脈,再問飲食偏好,如喜甜者加蜂蜜,惡甘者用木糖醇,總以"因人制宜"爲要。帖中二案,深得個中三昧,堪爲典範。然須提醒,膏劑雖佳,終屬權宜,若遇急重證候,仍當以湯劑蕩滌爲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