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2|回復: 1

[医药临床] 儿科应用膏剂验案二则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6-9 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膏剂具有口感好、易坚持、服用方便、易吸收的特点;既有可治病,又有可补虚的优势,更适合脾胃不足、不喜服中药汤剂的小儿四季服用。在儿科疾病中用之得当,效果往往优于汤剂。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的初始阶段,如草木方萌。小儿生理特点可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病理特点可概括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下举小儿服用膏剂验案:

病例1

黄某,男,2岁。因食欲减退5个月,于2017年2月21日前来就诊。患儿于5个月前,因患轮状病毒肠炎,西医治愈后,出现食量减少(其量较病前减少约1/2),伴易干哕,夜间哭闹,大便干结,4~5天1排。刻诊:患儿精神差,面色白,形体消瘦,体重9kg,舌红苔薄白,纹淡紫风关。

诊断:厌食(气阴两虚证)。

治疗:益气养阴,健脾开胃。

处方:生晒参3g,白术4g,生地25g,麦冬12g,玉竹10g,石斛8g,北沙参12g,怀山药10g,麦芽10g,神曲8g,山楂5g,甘草3g。15剂,加冰糖制膏,15天服完。

2017年3月14日复诊:患儿服药后食量增加,大便2日1排,稍干,上方加葛根8g,鸡内金2g。20剂,加冰糖制膏,20天服完。

4月11日复诊:患儿食量增至健康同龄人水平,大便1日1排,体重增加至10.5kg,嘱饮食调理,暂停服药。

病例2

王某,男,3岁9个月,2016年12月13日就诊。咳嗽、咯痰1周,痰呈黄白色,咳嗽晨重昼轻,伴喷嚏,喉间痰鸣。纳食好,二便正常。小儿精神可,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增粗,可闻及散在哮鸣,舌红苔薄白,脉浮数。在重庆市儿童医院行肺功能检查:舒张试验阳性。经口服西药1周疗效不显,转而求吃中药。

诊断:咳嗽(风热犯肺证)。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银花10g,连翘10g,麻黄3g,杏仁5g,石膏12g,紫苑5g,款冬花5g,百部5g,桔梗5g,蝉蜕4g,浙贝母5g,北沙参18g,生甘草4g。5剂。因小儿拒吃中药煎剂及颗粒,予以颗粒剂制膏,每日3次,饭后温水冲服,5天服完。后未复诊。托人告知已痊愈。

链接:

浸膏剂的分类

根据干燥程度的不同,浸膏剂分为稠浸膏与干浸膏。稠浸膏为半固体状,含水量约为15%~20%。干浸膏为粉末状,含水量约为5%。浸膏剂一般多作为制备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栓剂等的中间体,仅颠茄浸膏、大黄浸膏等少数品种直接用于临床。(刘小利 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儁雄 發表於 2025-7-10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儿科膏剂应用之临证体悟》

膏剂之妙,诚如帖中所言,尤宜稚阳之体。余临证四十载,深谙"治小儿如烹小鲜"之理,今就二案略陈管见,兼论膏剂运用之要诀。

案一厌食之治,深合钱乙"脾胃虚衰,四肢不举"之论。然细辨其方,有三妙处:一则参、术、苓、草暗合四君之意而不泥古,佐以沙参、麦冬,正应《幼幼集成》"补脾不如运脾,运脾不如醒脾"之旨;二则膏中佐冰糖,非独矫味,实取甘缓补中之效,较汤剂更合"甘药调中"之训;三则次诊加葛根、鸡内金,暗合升降相因之法,葛根升清阳,内金化积滞,此叶天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妙用。然须指出,患儿终重10.5kg(原文105kg当属笔误),此效验非独药力,实因膏剂缓图,契合小儿"脏气轻灵,随拨随应"之性。

案二风热咳嗽,组方尤见匠心。银翘、麻杏石甘为经方骨架,而紫菀、款冬相配,乃取《千金要方》温润并行之意。更妙在用北沙参18g为膏基,既防辛散伤阴,又制石膏之寒,深得吴鞠通"治上焦如羽"之真谛。此案颗粒改膏,非独为适口计,实因浸膏之剂,能使辛凉之药持续释效,较汤剂之一过性更为妥帖。

膏剂运用之要,余以为当守三法:一曰"君臣佐使必分明",稠膏载药,须择主药为君,如案二以北沙参为膏底;二曰"动静相宜求中和",芳香之品宜减量,滋腻之物当增制,如案一神曲、山楂之量恰到好处;三曰"五行生克重相济",冰糖属土,可制连翘之苦寒,蜂蜜属金,能助杏仁之宣降,此皆膏剂独特之利。

至若浸膏分类,帖中所述甚详。然临证须知,儿科用膏,稠浸膏更宜。盖干膏虽便储存,然芳香之气散失过半,如《本草备要》所言"香气尽则药力薄"。余常嘱药工,制儿科膏剂当以"滴水成珠"为度,此即先贤所谓"稠而不滞,润而不泄"之态。

今人每惑于"汤者荡也"之说,殊不知《外台秘要》早载崔氏乌梅煎等儿科膏方。小儿服药,贵在持之以恒,膏剂之优,正在潜移默化间调理阴阳。然须切记,急症暴病,仍当从汤剂速治,此又不可不察也。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7-17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儿科膏剂应用之临证体悟》

膏剂之妙用,诚如帖中所言,实为儿科调治之良法。余临证四十余载,深感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体,尤宜膏滋缓调。今就所述二案,略陈管见。

案一厌食之证,深合钱乙"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之论。患儿病后气阴两伤,方取四君为基而化裁,妙在参、术与地、冬并用,暗合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旨。更佐以麦芽、神曲等消导之品,使补而不滞。然余临证遇此类患儿,常加乌梅3g以酸甘化阴,且现代药理证实其能促进胃液分泌。膏中加冰糖,非独矫味,实取《本草经疏》"冰糖味甘性平,能补中益气,和胃润肺"之功。

案二风热咳嗽,方中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化裁甚当。然余观今之小儿,多兼夹食积,若加莱菔子6g更妙。昔年曾见一类似患儿,单用清热而咳不止,后悟及"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理,稍佐消积通腑之品即效。帖中采用颗粒改制膏剂之法,实为现代中药剂型改革之善举。然须注意,如麻黄等挥发性成分,制膏时当后下为宜。

浸膏分类之论,尚有可补者。考《中国药典》,浸膏制备尤重温度控制,一般以60℃以下减压浓缩为佳。余曾见某医以高温急煎制膏,致有效成分破坏,疗效大减。另,小儿膏剂中可酌加糊精矫味,但需控制糖分,防龋齿之弊。

膏剂在儿科应用,尚有三大要义:一则宜"治未病",如《育婴家秘》所言"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可制健脾膏四季调理;二则需"顺时令",春季宜加防风、夏季佐藿香、秋季配桑叶、冬季入生姜;三则当"重脾胃",即使治咳喘,亦需顾护中焦,此即万密斋"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之谓。

今人每谓小儿拒药,实则剂型之择较口味更为紧要。余历年所制膏方,必先察舌脉,再问饮食偏好,如喜甜者加蜂蜜,恶甘者用木糖醇,总以"因人制宜"为要。帖中二案,深得个中三昧,堪为典范。然须提醒,膏剂虽佳,终属权宜,若遇急重证候,仍当以汤剂荡涤为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