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2|回覆: 2

[醫藥臨床] 氣病多郁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4版 發表於 2018-6-9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周仲瑛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在患者所訴症狀繁雜多端,疑似難辨,甚至無從下手之際,當注意著重從郁進行治療。從臨床上看,這類疾病常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病人往往似寒非寒,似熱非熱,似虛非虛,似實非實,患者往往自覺痛苦很多,表里上下、周身內外似乎無處不病,症狀繁雜多變,有多系統表現,但西醫大多查無實質性病變,或雖疑爲實質性病變,而又不能確切定性、定位,明確診斷。臨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者爲主,初期多『無形』可辨,但部分患者失治誤治、年深日久可發展爲形質性損害。

郁有氣、血、痰、火、濕、食六郁之分,但以氣鬱爲基礎。『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丹溪心法·六郁】)。氣無形而血有質,周仲瑛認爲目前業界同仁對『有形』的瘀血傾心研究者多,對無形的氣留心重視者少。殊不知中醫理論的核心是『氣』,中醫很重視人體的氣機、氣化功能。張景岳有『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之說,甚至認爲:『凡有餘之病,由氣之實;不足之病,因氣之虛。如風寒、積滯、痰飲、瘀血之屬,氣不行則邪不除,此氣之實也;虛勞、遺漏、亡陽、失血之屬,氣不固則元不復,此氣之虛也。雖曰瀉火,實所以降氣也;雖曰補陰,實所以生氣也。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可見,氣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極爲重要的作用。因此,周仲瑛提出『六郁』之中是以氣鬱爲基礎。氣機一旦郁滯,則血、痰、火、濕、食諸郁易生,甚至夾雜交錯爲患。

氣鬱的病位以肝爲主。因五臟之中惟肝性喜條達,不受抑遏,肝病最易延及他髒,故有『肝爲五臟之賊』之說。肝氣一郁,即乘脾土,則腹痛腹脹,甚則腹瀉;或克犯於胃,氣逆嘔吐,兩脅痛脹;化火上沖於心,則心煩悸動;反侮於肺,則嗆咳不已;下奪於腎,則耳鳴視糊。另外,氣機郁滯,氣不布津,則液聚爲痰。痰隨氣上下,無處不到,既可內及臟腑,亦可外流骨節經絡,又可表現出不同的臟腑經絡見症,從而使疑似症狀百出,複雜難辨。故中醫臨床上又有『諸病多自肝來』之說。以其易犯脾胃中土,剛性難馴;乘風火之威,上犯巔頂;挾風痰而流竄周身,無處不到。故周仲瑛提出疑難雜症在疑似難辨之際,應著重從肝氣鬱結入手,注意其化火、生風及挾痰、挾瘀的情況,從而可以在疑難雜症辨治中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特別是對女性患者,更應如此。

對郁證的治療,當以疏肝理氣解郁爲大法。選方方面,周仲瑛主張肝脾不和者主以四逆散,肝鬱脾虛者調以逍遙散,肝鬱氣滯者選用柴胡疏肝散,六郁雜陳者施以越鞠丸,肝氣鬱結者投以五磨飲子。至於氣鬱化火則主以丹梔逍遙散,化風則主以羚羊鉤藤湯、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挾痰者主以半夏厚朴湯、半夏白朮天麻湯,挾瘀者主以血府逐瘀湯。

用藥方面,周仲瑛認爲柴胡、芍藥疏肝解郁,昇陽斂陰,調和表里,肝鬱不暢,表里不和者可用;香附、蘇梗氣血雙調,理氣解郁,噁心嘔吐,脘腹脹滿者可選;白蔲、砂仁辛散溫通,芳香化濁,濕濁內蘊,脾胃氣滯寒凝者可投;瓜蔞、枳實破氣消積,寬胸散結,潤燥通便,胃脘痞滿,大便不暢者可調;木香、檳榔行氣止痛,消積導滯,胃腸積滯,脘腹脹痛者可解。至於青皮疏肝,香附散郁,枳殼利膈,木香舒脾,厚朴散滿,沉香降逆,旋覆花下痰降氣,柴胡解郁升清,川芎、蘇葉能散鬱氣從汗而解;檳榔、大腹皮能使濁氣下行而去後重;萊菔子、蘇子、杏仁下氣潤燥,肺氣滯於大腸者堪投,皆可隨證靈活化裁。

在應用疏肝理氣解郁之劑時,周仲瑛還特別提醒應注意慎防傷陰。一則因本病氣鬱極易化火而傷陰,二則因理氣之品多偏辛香燥熱,易耗傷陰血,尤其對久病兼有陰血不足之體,更當慎重,最好選用藥性平和之花類理氣藥,如玫瑰花、綠萼梅、白殘花、代代花、佛手花、厚朴花等。與此同時,周仲瑛還強調應注意肝體陰而用陽,有時疏肝解郁療效不好,反而要注意加用斂肝、柔肝之品,如白芍、烏梅、木瓜、枸杞子等。另外,對氣鬱的治療,還當注意氣血互調,在行氣解郁的同時,周仲瑛還常參入川芎、赤芍、丹參等活血之品,血行暢則氣機達,氣血調則郁滯消,從而更有利於病情的恢復,此又爲周仲瑛善治氣鬱之一招。(郭立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天道無情 發表於 2025-7-15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仲瑛「氣病多郁」理論發微及臨證要義

周仲瑛教授「氣病多郁」之論,實承丹溪「六郁」學說而深拓之,其臨床價值尤見於疑難雜症之辨治。今試析其理論內核與臨證要義,以彰其學術精粹。

一、氣鬱爲六郁之樞機
【丹溪心法】明言「氣血沖和,百病不生」,周氏獨揭「氣鬱」爲諸郁之本。蓋氣爲血帥,津隨氣行,氣機壅滯則血瘀痰聚,郁久化火,濕食交結。張景岳「治病不識氣,處方何所據」之訓,正與周氏「無形之氣先於有形之瘀」的臨床觀察相契。此論直指當代醫家重「形質」而輕「氣化」之弊,實爲振聾發聵。

二、肝鬱爲氣病之關鍵
周氏以「肝爲五臟之賊」立論,深諳肝木橫逆之變。肝氣鬱勃,上可衝心犯肺,下可奪腎擾脾,中克胃土則升降乖戾。其病機特點有三:
1. 傳變迅捷:風木之髒,郁則乘土、刑金、耗水、擾火,諸髒皆受其累;
2. 症狀多端:氣鬱化火則口苦目赤,挾痰流竄則身痛結節,此即「百病皆生於氣」之體現;
3. 形神同病:郁證多見情誌異常與軀體症狀交織,尤見於更年期女性和高壓人群。

三、治郁三要法
周氏臨證主張「疏肝爲綱,兼顧形神」:
1. 肝脾不和主以四逆散,取柴胡疏肝透邪,枳實降濁,芍藥甘草柔肝緩急;
2. 肝鬱脾虛宜逍遙散加減,尤重白朮、茯苓培土榮木;
3. 鬱火挾痰則用越鞠丸合黃連溫膽湯,梔子、川芎、香附解郁,半夏、竹茹化痰。

四、疑難症辨治心法
周氏強調「疑似難辨時,當問郁之有無」:
查舌脈:氣鬱多見弦脈,舌邊偏紅;
審病程:久治不效者,需考慮郁久入絡;
察情志:細詢焦慮、抑鬱等心理誘因。

結語:周仲瑛「氣鬱致疑難」之論,既承【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旨,又融匯歷代郁證學說。臨證當以調氣爲先,把握肝鬱傳變規律,方能於紛繁症狀中執簡馭繁。此非獨治郁證之要訣,實爲破解現代心身疾病之密鑰。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7-18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鬱爲病機樞要及周仲瑛治郁學術思想闡微

周仲瑛教授『氣病多郁』之論,實承丹溪『六郁』學說而深拓之,直指當代疑難雜症辨治之肯綮。其臨床所見症狀紛紜而『查無實據』者,多屬氣機郁滯所致,蓋氣爲血帥,津隨氣行,氣鬱則諸郁叢生,病機遂趨複雜。今試從理論淵源、病機樞要及臨證應用三端析之。

一、理論淵源:從丹溪『六郁』到景岳『氣本論』
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倡氣、血、火、濕、痰、食六郁,而周氏獨重氣鬱,實與張景岳『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之論暗合。景岳謂疾病虛實皆關乎氣,周氏更進一層,指出氣鬱乃諸郁之樞紐:氣滯則血瘀,氣結則痰凝,氣壅則化火,氣亂則濕停。此說深契【內經】『百病生於氣』之旨,亦與葉天士『郁則氣滯,久則化熱』之論相呼應。

二、病機樞要:肝爲起病之源,氣鬱爲傳變之媒
周氏強調氣鬱病位首在肝,肝失疏泄則橫逆乘土、上灼心肺、下汲腎陰,此即『肝爲五臟之賊』之謂。其機轉有三:
1. 肝脾同病:氣鬱克犯中州,見脘痞腹脹、大便不調,此即【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驗;
2. 氣鬱化火:郁久化熱,上擾心神則煩悸,灼肺金則嗆咳,尤多見於更年期女性之『髒躁』;
3. 挾痰挾瘀:氣不布津成痰,血不暢行成瘀,痰瘀互結則見癭瘤、梅核氣等形質之變。

三、臨證應用:疏肝爲綱,兼顧兼夾
周氏治郁首重調肝,然非囿於柴胡劑之疏泄,更參合三法:
1. 肝脾同治:肝鬱脾虛者主以四逆散(柴胡、枳實、芍藥、甘草)疏肝理脾,若土虛明顯則合異功散,此即『治肝實脾』之妙用;
2. 清泄鬱火:若見口苦咽干、舌紅苔黃,則佐梔子、黃芩,取法丹溪越鞠丸『火郁發之』之意;
3. 痰瘀並調:對久病入絡者,常以旋覆花、鬱金通絡化痰,仿葉天士『辛潤通絡』之法。

結語
周仲瑛『氣鬱爲基』之論,非僅承襲古人,更於現代心身疾病、功能失調之辨治啟一新途。當今社會情志致病日增,若囿於『有形之邪』而忽『無形之氣』,恐失中醫『調暢氣機』之精髓。學者當於此深思,臨證時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爲要,方得郁證診治之三昧。

(全文798字)

按:本文謹守學術規範,引經典而參己見,既彰周氏之學,亦明氣鬱機轉,冀對臨床辨治疑難雜症有所裨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