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4|回复: 2

[医药临床] 气病多郁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4版 发表于 2018-6-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周仲瑛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患者所诉症状繁杂多端,疑似难辨,甚至无从下手之际,当注意着重从郁进行治疗。从临床上看,这类疾病常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病人往往似寒非寒,似热非热,似虚非虚,似实非实,患者往往自觉痛苦很多,表里上下、周身内外似乎无处不病,症状繁杂多变,有多系统表现,但西医大多查无实质性病变,或虽疑为实质性病变,而又不能确切定性、定位,明确诊断。临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者为主,初期多“无形”可辨,但部分患者失治误治、年深日久可发展为形质性损害。

郁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分,但以气郁为基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丹溪心法·六郁》)。气无形而血有质,周仲瑛认为目前业界同仁对“有形”的瘀血倾心研究者多,对无形的气留心重视者少。殊不知中医理论的核心是“气”,中医很重视人体的气机、气化功能。张景岳有“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之说,甚至认为:“凡有余之病,由气之实;不足之病,因气之虚。如风寒、积滞、痰饮、瘀血之属,气不行则邪不除,此气之实也;虚劳、遗漏、亡阳、失血之属,气不固则元不复,此气之虚也。虽曰泻火,实所以降气也;虽曰补阴,实所以生气也。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可见,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周仲瑛提出“六郁”之中是以气郁为基础。气机一旦郁滞,则血、痰、火、湿、食诸郁易生,甚至夹杂交错为患。

气郁的病位以肝为主。因五脏之中惟肝性喜条达,不受抑遏,肝病最易延及他脏,故有“肝为五脏之贼”之说。肝气一郁,即乘脾土,则腹痛腹胀,甚则腹泻;或克犯于胃,气逆呕吐,两胁痛胀;化火上冲于心,则心烦悸动;反侮于肺,则呛咳不已;下夺于肾,则耳鸣视糊。另外,气机郁滞,气不布津,则液聚为痰。痰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既可内及脏腑,亦可外流骨节经络,又可表现出不同的脏腑经络见症,从而使疑似症状百出,复杂难辨。故中医临床上又有“诸病多自肝来”之说。以其易犯脾胃中土,刚性难驯;乘风火之威,上犯巅顶;挟风痰而流窜周身,无处不到。故周仲瑛提出疑难杂症在疑似难辨之际,应着重从肝气郁结入手,注意其化火、生风及挟痰、挟瘀的情况,从而可以在疑难杂症辨治中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特别是对女性患者,更应如此。

对郁证的治疗,当以疏肝理气解郁为大法。选方方面,周仲瑛主张肝脾不和者主以四逆散,肝郁脾虚者调以逍遥散,肝郁气滞者选用柴胡疏肝散,六郁杂陈者施以越鞠丸,肝气郁结者投以五磨饮子。至于气郁化火则主以丹栀逍遥散,化风则主以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挟痰者主以半夏厚朴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挟瘀者主以血府逐瘀汤。

用药方面,周仲瑛认为柴胡、芍药疏肝解郁,升阳敛阴,调和表里,肝郁不畅,表里不和者可用;香附、苏梗气血双调,理气解郁,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者可选;白蔲、砂仁辛散温通,芳香化浊,湿浊内蕴,脾胃气滞寒凝者可投;瓜蒌、枳实破气消积,宽胸散结,润燥通便,胃脘痞满,大便不畅者可调;木香、槟榔行气止痛,消积导滞,胃肠积滞,脘腹胀痛者可解。至于青皮疏肝,香附散郁,枳壳利膈,木香舒脾,厚朴散满,沉香降逆,旋覆花下痰降气,柴胡解郁升清,川芎、苏叶能散郁气从汗而解;槟榔、大腹皮能使浊气下行而去后重;莱菔子、苏子、杏仁下气润燥,肺气滞于大肠者堪投,皆可随证灵活化裁。

在应用疏肝理气解郁之剂时,周仲瑛还特别提醒应注意慎防伤阴。一则因本病气郁极易化火而伤阴,二则因理气之品多偏辛香燥热,易耗伤阴血,尤其对久病兼有阴血不足之体,更当慎重,最好选用药性平和之花类理气药,如玫瑰花、绿萼梅、白残花、代代花、佛手花、厚朴花等。与此同时,周仲瑛还强调应注意肝体阴而用阳,有时疏肝解郁疗效不好,反而要注意加用敛肝、柔肝之品,如白芍、乌梅、木瓜、枸杞子等。另外,对气郁的治疗,还当注意气血互调,在行气解郁的同时,周仲瑛还常参入川芎、赤芍、丹参等活血之品,血行畅则气机达,气血调则郁滞消,从而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此又为周仲瑛善治气郁之一招。(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天道无情 发表于 2025-7-15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仲瑛‘气病多郁’理论发微及临证要义

周仲瑛教授‘气病多郁’之论,实承丹溪‘六郁’学说而深拓之,其临床价值尤见于疑难杂症之辨治。今试析其理论内核与临证要义,以彰其学术精粹。

一、气郁为六郁之枢机
《丹溪心法》明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周氏独揭‘气郁’为诸郁之本。盖气为血帅,津随气行,气机壅滞则血瘀痰聚,郁久化火,湿食交结。张景岳‘治病不识气,处方何所据’之训,正与周氏‘无形之气先于有形之瘀’的临床观察相契。此论直指当代医家重‘形质’而轻‘气化’之弊,实为振聋发聩。

二、肝郁为气病之关键
周氏以‘肝为五脏之贼’立论,深谙肝木横逆之变。肝气郁勃,上可冲心犯肺,下可夺肾扰脾,中克胃土则升降乖戾。其病机特点有三:
1. 传变迅捷:风木之脏,郁则乘土、刑金、耗水、扰火,诸脏皆受其累;
2. 症状多端:气郁化火则口苦目赤,挟痰流窜则身痛结节,此即‘百病皆生于气’之体现;
3. 形神同病:郁证多见情志异常与躯体症状交织,尤见于更年期女性和高压人群。

三、治郁三要法
周氏临证主张‘疏肝为纲,兼顾形神’:
1. 肝脾不和主以四逆散,取柴胡疏肝透邪,枳实降浊,芍药甘草柔肝缓急;
2. 肝郁脾虚宜逍遥散加减,尤重白术、茯苓培土荣木;
3. 郁火挟痰则用越鞠丸合黄连温胆汤,栀子、川芎、香附解郁,半夏、竹茹化痰。

四、疑难症辨治心法
周氏强调‘疑似难辨时,当问郁之有无’:
查舌脉:气郁多见弦脉,舌边偏红;
审病程:久治不效者,需考虑郁久入络;
察情志:细询焦虑、抑郁等心理诱因。

结语:周仲瑛‘气郁致疑难’之论,既承《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旨,又融汇历代郁证学说。临证当以调气为先,把握肝郁传变规律,方能于纷繁症状中执简驭繁。此非独治郁证之要诀,实为破解现代心身疾病之密钥。
余李柔 发表于 2025-7-18 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气郁为病机枢要及周仲瑛治郁学术思想阐微

周仲瑛教授“气病多郁”之论,实承丹溪“六郁”学说而深拓之,直指当代疑难杂症辨治之肯綮。其临床所见症状纷纭而“查无实据”者,多属气机郁滞所致,盖气为血帅,津随气行,气郁则诸郁丛生,病机遂趋复杂。今试从理论渊源、病机枢要及临证应用三端析之。

一、理论渊源:从丹溪“六郁”到景岳“气本论”
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倡气、血、火、湿、痰、食六郁,而周氏独重气郁,实与张景岳“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之论暗合。景岳谓疾病虚实皆关乎气,周氏更进一层,指出气郁乃诸郁之枢纽:气滞则血瘀,气结则痰凝,气壅则化火,气乱则湿停。此说深契《内经》“百病生于气”之旨,亦与叶天士“郁则气滞,久则化热”之论相呼应。

二、病机枢要:肝为起病之源,气郁为传变之媒
周氏强调气郁病位首在肝,肝失疏泄则横逆乘土、上灼心肺、下汲肾阴,此即“肝为五脏之贼”之谓。其机转有三:
1. 肝脾同病:气郁克犯中州,见脘痞腹胀、大便不调,此即《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验;
2. 气郁化火:郁久化热,上扰心神则烦悸,灼肺金则呛咳,尤多见于更年期女性之“脏躁”;
3. 挟痰挟瘀:气不布津成痰,血不畅行成瘀,痰瘀互结则见瘿瘤、梅核气等形质之变。

三、临证应用:疏肝为纲,兼顾兼夹
周氏治郁首重调肝,然非囿于柴胡剂之疏泄,更参合三法:
1. 肝脾同治:肝郁脾虚者主以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疏肝理脾,若土虚明显则合异功散,此即“治肝实脾”之妙用;
2. 清泄郁火:若见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则佐栀子、黄芩,取法丹溪越鞠丸“火郁发之”之意;
3. 痰瘀并调:对久病入络者,常以旋覆花、郁金通络化痰,仿叶天士“辛润通络”之法。

结语
周仲瑛“气郁为基”之论,非仅承袭古人,更于现代心身疾病、功能失调之辨治启一新途。当今社会情志致病日增,若囿于“有形之邪”而忽“无形之气”,恐失中医“调畅气机”之精髓。学者当于此深思,临证时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为要,方得郁证诊治之三昧。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守学术规范,引经典而参己见,既彰周氏之学,亦明气郁机转,冀对临床辨治疑难杂症有所裨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